從古巴比倫人發明星期制開始,人類已經不知不覺被名為「星期一」的恐懼支配了2000多年。
尤其對打工人來說,如何在星期一的寒冷清晨,從被子的溫柔鄉裡全身而退,掐著釘釘卡點上班,是一門學問。
比如當我在推特上刷到那張藍白相間的圖片,任思緒翩飛,死寂的心在選題會開始前十分鐘又變得活絡了起來。
和我同樣受用的還有世界各地幾萬萬的LSP,正是有了這獨一份的元氣,讓我們總算能從周而復始的打工生活中,感到一絲慰藉——
沒有人可以否認,《星期一的豐滿》才是打工人的「福報」。每個星期一「她」都會揣著沉甸甸與你相見,風雨無阻,從未斷絕。
而就在前段時間,這部作品更新到了第300回,並在講談社的《週刊young》上開始了全新的連載。
掐指一算,《星期一的豐滿》已經陪伴社畜們度過了五年多的時間。
是時候聊聊她了。
01豐滿的日常
《星期一的豐滿》是日本漫畫作者比村奇石,2015年2月開始在推特上連載的漫畫作品。
日文原名叫《月曜日のたわわ》,LSP們都知道,這部漫畫一直都是在社交網站上連載,一張圖就是一話,沒有一條明確的故事線。
硬要說的話就是從一位無臉無名的男性視角,描述女孩們的小日常,而這些日常無非都是為了更好刻畫女孩們的胸前豐滿。
比如某個雨後小故事,白襯衫下的若隱若現。
去主題咖啡店打工,結果沒能穿出男裝制服的味道。
再如擠捷運的時候,因為某個原因關不上的捷運門。
不像一般的福利作品中,女性角色對著鏡頭搔首弄姿,做各種性暗示的舉動。
作者比村更喜歡從這些生活小事著筆,融入自己的腦洞,通過女孩們的日常不經意間讓人血脈噴張,浮想聯翩。
我們很難從《星期一的豐滿》中總結出一個首尾完整的故事,漫畫裡也沒有文字交代人物的名字、故事的背景,但作品明顯是有它的世界觀的。
首先是辮子醬(改編的動畫裡叫[做☆愛]醬),她是一名高中生,在上學路上和社畜男主於捷運相識
以及同為社畜的後輩醬,很願意幫助前輩男主完成過量的工作(順便發福利),還有辮子醬的同學兼排球部主將(總是躍動感十足)等等,比村儼然已經畫出一個「歐派宇宙」。
你會發現這些豐滿女孩的設定都非常貼合現代生活,和男性角色的互動往往也是曖昧不明的。把男性角色全部畫成沒有臉的模樣,也更容易讓讀者代入。
因此在看這部作品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別樣的親切感,好像這些女孩的故事就發生在大家身邊。
你忍不住會去想男主跟她們發生了什麼,想要厘清人物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就能從一片波濤洶湧中獲得一份安逸和治癒。
02無心插柳
能如此為阿宅們著想,創作出這樣一部作品的比村奇石,顯然也是個老色批了。
2003年,比村創建了「比村乳業」同人社團,並以「NO OPPAI,NO life」為宣言開始活動,早期他的同人作品的主要賣點就是歐派,題材多以型月旗下作品為主。
而真正讓比村名聲大噪的是一部叫做《魔性之潮》的艦娘同人本,本作以《艦隊Collection》中的潮作為女主人公。
某種程度上說,《魔性之潮》奠定了《星期一的豐滿》的風格基調。
同樣是藍白交錯的色調,較少的文字描述加上第二性征的特寫,營造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色.情]——以至於這種藍色調,慢慢成為了比村鮮明的個人特徵。
在接受日站ねとらぼ採訪時比村表示,一開始用藍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藍色原本是他畫草稿時使用的顏色,可能因為有一種提高集中力、讓人放鬆的效果,乾脆就畫到漫畫裡去了。
」(真的不是懶得上色嗎)
包括創作《星期一的豐滿》的動機本來也相當隨意。
比村當時正在協助製作一些故事類漫畫,正巧沒什麼機會畫到女性角色,於是為了發洩鬱悶就塗了個鴉發到推特上了。
結果發佈的那天剛好是星期一,比村隨手將其冠名成「為星期一早上的社畜兄弟獻上豐滿」,沒想到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左為最初的豐滿
有人留下評論說「星期一的憂鬱真的變得輕鬆了一些」,這給了比村堅持創作下去的動力。
最開始的「豐滿」都畫得比較簡單,純粹就是一張插圖,沒有分鏡更沒有情節鋪墊。
後來隨著讀者越來越多,比村開始下意識地增加畫面信息量,斟酌推特文案,產出這張圖的時間也不知不覺延長到了7個小時。
所以我們得以看到,現在的《星期一的豐滿》已經越來越豐富,有時會結合時下流行趨勢,圍繞歐派碰撞出不一樣的故事。
「玩vr的愛醬終於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腳」
有時也引經據典,就比如前陣子很火的「貞子醬」,打破了人們對貞子的可怕印象,勾起阿宅又一番美好幻想。
「爬出電視被胸卡住了」
03
比村效應
可以說,《星期一的豐滿》本身已經發展成了一種網路流行文化,由它衍生出來的梗你也一定不會陌生。
還記得之前日推上流行過的「手機挑戰」嗎?一夜之間櫻花妹們都把手機架在了前胸上,借此彰顯自己的好身材。
萬「惡」之源正是來自《星期一的豐滿》第86回。
包括「免提奶茶挑戰」也是,同樣出自愛醬的同款姿勢。
櫻花妹們把它奉為「[巨.乳]鑒定書」,LSP們看到了實打實的福利,讓你不得不嘆服比村確是名副其實的歐派星人了。
除此之外,《星期一的豐滿》之於日本網路漫畫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也就是從比村大火以後,許多原本就有粉絲基礎的畫師,也紛紛在社交媒體開啟漫畫連載。
這些作品多以日常系為主,碎片化展開敘事。其中不乏一些打擦邊球打得比較好的,從中我們可以窺得一絲絲效仿比村的痕跡。
比如最近大火的よむ老師的《加油!同期醬》,裡面的女主角最近經常和後輩醬聯動,放在一起毫無違和感。
《星期一的豐滿》的成功也許不能複製,但至少給同人畫師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而作為讀者的我們,每天的打工生活,看來是要更有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