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滅絕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小到我們身邊發生的小類物種,大到殃及全地球的大類物種,在過去的一萬年里,地球一直處于另一場滅絕事件中,動物正迅速從我們的星球上消失。科學家警告:種種跡象表明,塑造了地球歷史的5次大滅絕事件,以及現在正在發生的第6次!
大滅絕
科學家們對大規模滅絕的定義是,約四分之三的物種在短地質時間內(即不到280萬年)滅絕。許多人對于滅絕的印象只停留在66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但是你知道嗎?恐龍的滅絕只是導致數百萬物種滅絕的五大全球性事件之一。那麼這些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我們怎麼才能阻止它再次發生?簡單來講,我們能阻止另一次物種大滅絕嗎?
地球歷史上發生的5次大滅絕
第一次滅絕:4.4億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滅絕的物種:85%
地球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滅絕發生在珊瑚和帶殼腕足類生物充斥著世界淺水但還沒有踏上陸地的時期。生命本身開始擴散和多樣化,大約在37億年前首次出現。但大約在4.4億年前,氣候變化導致海洋溫度發生變化,海洋中的大多數生命都死亡了。
奧陶紀末期,南方超大陸岡瓦納迅速開始大規模冰川作用。一項研究稱,這種規模的冰川作用鎖住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水,大幅降低了全球海平面,剝奪了許多物種的重要棲息地,破壞了食物鏈,降低了繁殖成功率。
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引發了這些事件,一種理論是,冷卻過程可能是由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形成引起的。 這些多山硅酸鹽巖石的大規模侵蝕與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去除有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這一點。另一種理論認為,有毒金屬可能在氧氣耗盡的時期溶解在海水中,毀滅了海洋生物。據APS新聞報道,其他科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的伽馬射線在臭氧層上撕開了一個巨大的洞,讓致命的紫外線輻射殺死了下面的生命。根據發表在《地質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另一種理論認為,火山活動是原因。
第二次滅絕:3.65億年前的晚泥盆世滅絕事件
滅絕的物種:75%
泥盆紀通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見證了許多史前海洋物種的興衰。盡管那時動物已經開始在陸地上進化,但大多數生命都在海洋中游動。而一項研究表明可能是樹木和花朵等維管植物可能導致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
研究認為,隨著植物根的進化,它們不經意地改變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把巖石和碎石變成了土壤。這些營養豐富的土壤隨后流入海洋,導致海藻大規模爆發。這些水華本質上創造了巨大的「死區」,在這些區域,藻類從水中帶走氧氣,使海洋生物窒息,并對海洋食物鏈造成嚴重破壞。那些無法適應氧含量降低和食物匱乏的物種就會死亡。
然而,根據《地質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這一理論存在爭議。一些科學家認為,火山爆發是海洋中氧氣水平下降的原因。在世界海洋中被消滅的一種海怪是一種長10米的甲魚,名叫鄧氏魚。這種巨大的魚是一種可怕的捕食者,它的整個頭部都有一個由骨板構成的頭盔,下巴上有一個獠牙狀的尖狀物。
第三次滅絕事件:2.53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滅絕的物種:96%的海洋生物,70%的陸地物種
第三次滅絕事件,通常被稱為「大滅絕」,是有史以來對地球造成的最大沖擊。地球上90%的物種都滅絕了,爬行動物、昆蟲和兩棲動物也都滅絕了。造成這一災難性事件的是一段猖獗的火山活動時期。在二疊紀末期,我們現在稱為西伯利亞的地方爆發了火山。這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溫室效應,使地球升溫。結果,氣候模式發生了變化,海平面上升,酸雨襲擊了陸地。
據俄克拉荷馬州的薩姆·諾布爾博物館介紹,在海洋中,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毒害海洋生物,剝奪了它們富含氧氣的水。當時,世界由一個名為泛大陸(Pangaea)的超級大陸組成,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導致了世界上的海洋缺乏運動,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死水池,只會讓二氧化碳永久積累,而不斷上升的海水溫度也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 珊瑚是受影響最嚴重的一種海洋生物,它花了1400萬年的時間才恢復到以前的輝煌。
第四次滅絕:2.01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滅絕
物種滅絕:80%
三疊紀爆發了新的多樣的生命,恐龍開始在世界上繁衍。不幸的是,當時也爆發了無數的火山。雖然尚不清楚第四次大滅絕發生的確切原因,但科學家認為大規模火山活動發生在現在被大西洋覆蓋的區域。與二疊紀大滅絕類似,火山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氣候變化,摧毀了地球上的生命。全球氣溫上升,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并酸化。結果,許多海洋和陸地物種滅絕,其中包括大型史前鱷魚和一些會飛的翼龍。
據了解,還有另外一種理論可以解釋這次大滅絕,這種理論認為,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釋放了永久凍土層中的甲烷,這可能導致了類似的一系列事件。
第五次滅絕:6600萬年前的K-Pg(白堊紀-古近紀)滅絕
滅絕的物種:75%
在所有的大滅絕事件中,最著名的是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更廣為人知的是恐龍死亡的那天。這一事件有時也被稱為K-T大滅絕,地質學家稱之為「K-Pg大滅絕」,因為字母「C」是之前一個名為寒武紀的地質時期的縮寫。「K」來自德語「Kreide」,意思是「白堊紀」。在這次滅絕中,所有非鳥類恐龍都在第五次大滅絕中死亡。
一顆直徑超過13公里的小行星以大約以每小時72000公里的速度撞向了今天的墨西哥Yucatán。這次撞擊形成了一個180公里寬、19公里深的洞,被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這次撞擊將燒焦它周圍1450公里內的所有土地,并結束了恐龍在地球上1. 8億年的統治。撞擊后的幾個月里,由于碎片和灰塵被拋入大氣層,天空一片漆黑。這就阻止了植物吸收陽光,然后植物集體滅絕,破壞了恐龍的食物鏈。它還導致全球氣溫驟降,使世界陷入了一個漫長的寒冷冬季。科學家們估計,當時地球上的大多數物種滅絕都發生在撞擊后的幾個月內。然而,許多會飛、會挖洞或能潛入深海的物種存活了下來。例如,當今唯一真正的恐龍后代是現代鳥類——據認為有超過10000種鳥類是受到撞擊后幸存下來的。
地球面臨的危機:第六次滅絕
現在,人類發現自己正處于最近一次大規模滅絕的開端,這次滅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快得多。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自1970年以來,脊椎動物物種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8%,目前有超過3.5萬種物種被認為面臨滅絕的威脅。根據最新研究表明,僅在20世紀,就有多達543種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人類是罪魁禍首嗎?
自1760年排污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一直是造成當前地球環境危機的主要原因。 從溫室氣體排放和臭氧損耗到森林砍伐、塑料堆積和非法動物貿易,人類正在貪婪地掠奪世界上的一些物種,并威脅到更多的物種。有些人認為氣候變化和動物物種的滅絕是生命的自然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這是正確的。畢竟,前五次大滅絕都是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發生的。然而,不同之處在于這些大規模滅絕發生的速度。
化石記錄不僅告訴我們什麼生物在我們之前存在,而且還告訴我們一個物種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在自然狀態下可以存活多久。這被稱為背景速率,相當于每年每100萬個物種中有一個物種滅絕。目前,由于人類的活動,實際的發展速率要高出幾萬倍,這意味著物種滅絕的速度遠遠快于它們應有的速度。研究發現,如果沒有人類活動的干擾,一些從地球上消失的物種將繼續生存800至1萬年。
克隆
對抗物種滅絕的可能方法是克隆物種。2021年2月,科學家透露,他們已經成功克隆出一只30多年前死亡的黑腳雪貂。這種小型哺乳動物原產于北美,一直被認為已經滅絕,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一個小種群,它們進入了一個繁殖計劃,并在美國各地重新引入。
由于近親繁殖,大約650只雪貂再次面臨滅絕的危險。這激發了研究人員從一只名為薇拉(Willa)的野生雌性動物的保存細胞中創建一個基因副本。薇拉于上世紀80年代去世。克隆的過程與20世紀90年代早期克隆羊多莉的過程相似。科學家們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圈養,克隆的物種能夠成功重返野外,為保護瀕危物種提供一個新的保護工具。
天空中的監控
還有一種防止物種滅絕的最好方法之一是監測它們的數量,在為時已晚之前發現任何問題。 目前收集數據的主要方法是用相機捕捉和徒步或從飛機上進行的調查。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經結合使用衛星圖像和人工智能從太空觀察動物。研究人員利用非洲草原的高分辨率航拍照片,創建了一種算法,可以掃描數千公里,并在眨眼間數出照片中的每一頭大象。
然而,這項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僅限于大象等大型動物沒有被森林棲息地遮蔽的地區。這里的主要問題是動物的大小和它們的棲息地。很明顯,我們不能透過云層看,但我們也不能透過森林區域看。如果它們在開闊地帶,那就只是它們大小的問題了。盡管如此,它在提高我們監測物種的能力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該技術人員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改進算法本身,以專門尋找更小的物體,在未來也可以尋找那些成群出現的動物,例如,對于企鵝群體,該模型可以檢測整個群體,然后有一個額外的算法,根據群體的大小來近似計數。此外,你可以尋找動物的腳印。這種動物本身可能很小,但如果它們有很多,并且在它們身后留下了很多腳印,我們也可以嘗試追蹤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