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恒星?在科學上的定義為: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是太陽,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恒星是《流浪地球》中曾經提到過的比鄰星。在地球的夜晚,我們抬頭看到無數的星星,其實這些繁星點點幾乎大部分都是恒星,它們大多來自于銀河系內。
我們都知道,地球之所以存在光和熱,都是因為太陽的照射。那麼,為何宇宙中的恒星那麼多(光是銀河系中,就有4000億顆恒星),為何地球不會永遠都是白天呢?為何地球上還會存在夜晚呢?其實這個原理非常簡單,因為除了太陽之外,其它的恒星距離地球都太遠了,它們的在地球的夜空中,不過是一個個固定的發光點,它們也與太陽一樣,向外發射著光和熱,不過,因為距離的關系,它們的光和熱并不能點亮地球。
在這里為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將地球比作一個大型的室內體育場,而我們在夜空中所看到的所有星星,每一個光亮加起來匯集成一根點亮的蠟燭。在夜晚不開燈的體育場內,我們沒有辦法只依靠一根燃燒的蠟燭將整個體育場都點亮,而我們能做的,便是將體育場內的燈光都打開,而太陽則是燈光。
當然,這個問題,在200多年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了。當時,一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將宇宙看做是一個靜態的世界,那麼宇宙匯總空間和時間便都是無窮的,宇宙中各處所擁有的恒星數量,也都是均勻分布的,最終,所有的光亮都可以匯聚在一起抵達地球,那麼,理論上地球上即使沒有太陽的照射,地球也本不應該存在黑夜。
這個觀點又被稱作「奧伯斯佯謬」,而根據資料顯示,早在1610年,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這種觀點同時也衍生出另一種觀點,因為地球上存在著黑夜,所以宇宙并不是靜止不動的,這個觀點也可以作為宇宙大爆炸的證據之一,這表明,宇宙一直都是處于膨脹之中,而星系之間的距離,也因為膨脹的關系,不斷地越來越遠。
簡單來說,「奧伯斯佯謬」一共包含了三種觀點:第一種,宇宙誕生于一場大爆炸,大爆炸發生后,宇宙一直不斷膨脹,所以,雖然宇宙中恒星數量非常多,但是絕對不是所有恒星的光芒都有機會抵達地球,大部分在來地球的路上就消失了,因此,地球因為亮度不足,所以,才會存在夜晚。
第二種:在宇宙中,恒星數量并不是無限的,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因為宇宙空間并不會一直膨脹下去,恒星的出現和消融也是此消彼長的,因此,地球上才不會一直都是白天。
第三種,宇宙膨脹過程中所產生的光線,因為紅移沒有辦法被人類捕獲到,也沒有辦法點亮地球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