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方程非常美,也非常簡潔。它告訴了我們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系。
質能方程中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我想說的是,那只是表面,M確實是質量,但里面隱藏著更深層的東西,絕不是質量那麼簡單。
下面來詳細解讀一下質能方程中能量與質量的深層關系。
我們都知道,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組成,氫原子的質量就應該等于質子與電子的質量總和。但其實并不是。一個氫原子的質量要小于質子與電子的質量總和。
為何會這樣呢?一個物體的質量不就應該等于組成這個物體各個部分的質量總和嗎?
這里就涉及到對質量方程的深刻理解了。很多人認為質量是能量的一種形式,或者說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換,其實這些觀點并不太嚴謹,只是我們的通俗說法而已。
即使兩個物體由完全相同的成分組成,兩者的質量也可能是不一樣的。物體的質量取決于兩方面:組成物體成分的排列方式,還有這些成分的運動方式。
舉個現實的例子就更好理解了。有兩個一模一樣的鬧鐘,其中一個鬧鐘指針不動,另一個制動正常走動,按照質能方程的詮釋,指針走動的鬧鐘質量會更大。
因為鬧鐘的指針在運動,就具有動能,里面繃緊的彈簧還有勢能,同時走動過程中也會因為摩擦產生熱能。
按照質能方程E=MC²,以上所有能量的總和也是鬧鐘質量的一部分。 只不過因為光速實在太大了,這些能量除以光速的平方之后實在太小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根本察覺不到如此微小的差異,也不會對我們的生活有任何影響。
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所謂的「質量就是物體中物質的多少」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上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再舉個例子。一個手電筒,只要你打開它讓手電筒照明,手電筒的質量就會變小。你知道為什麼嗎?
很簡單,因為手電筒發出的光就是能量,這些能量一直儲存在手電筒的電池里,打開之后轉化為光能了。 發出的光攜帶著能量飛走了,也就相當于質量「飛走」了。
而我們的太陽其實就相當于巨大的「手電筒」,它時刻在發光,這也讓太陽的質量每秒減少400萬噸的質量。不過我們并不用擔心這個,這點質量對于太陽來講就是「毛毛雨」,只有太陽質量的10的21次方分之一。
那麼,每秒失去的400萬噸質量,算不算質量轉化成能量了呢?
并不是那樣的。因為太陽發射的能量消耗的是太陽內部微觀粒子的動能和勢能,也就是說,這400萬噸質量只是微觀粒子動能和勢能減少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一個物體稱重,實際上測量的是物體中微觀粒子的能量,但我們根本察覺不到這一點。
你可能還不太明白,明明測量的是質量,怎麼就是能量了呢?
再舉個例子。把一個手電筒放在絕對密封的盒子里,打開手電筒,盒子的質量會變嗎?
并不會。剛才說了,手電筒打開之后,手電筒本身的質量確實減少了,但減少的能量并沒有離開盒子,所以盒子作為一個整體,質量并不會改變。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文章開頭的問題,氫原子的質量為何比組成它的電子和質子的質量更小呢?
簡單說,因為勢能可以是負的。電子和質子相距無窮遠的時候,勢能為零。當兩者不斷靠近時,勢能自然就會變小,這與我們往地面下落的過程中重力勢能會變小是一回事。
也就是說,電子與質子的勢能其實是負的。而電子在原子核外圍旋轉具有了動能,不過勢能的負數更大,所以總能量仍舊是負的。
把質能公式E=MC²拿出來,能量是負的,質量自然也是負的,因此氫原子的質量要小于質子和電子的質量總和。
事實上。不僅僅是氫原子,所有原子都具有這個特點。
不過問題并沒有結束,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又是哪里來的呢?質子和中子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但三個夸克的質量總和要比質子中子的質量小幾千倍,為何會這樣?
夸克之間有通過膠子進行傳遞的強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束縛著夸克,產生了束縛能,這種能量非常強大,也能體現出質量。
那麼夸克本身的質量又是哪里來的?簡單說,是通過夸克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希格斯場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夸克通過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會形成勢能。
說白了,質量根本不是一種東西,只是一個屬性罷了,是物體能量的外在表現形式,能量才是最根本的東西,質量只是能量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