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討論「把太陽拆掉」這個問題呢?這需要從「宇宙文明等級」講起,這個概念最初由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提出,他以能量的消耗量為指標將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智慧文明分為了「I型」、「II型」和「III型」三個等級,按從低到高的順序,他們分別可以掌控行星級、恒星級和星系級的能量。
「宇宙文明等級」其實還可以通過公式「K =(lgP - 6)/10」進行細分,公式中的「K」和「P」分別代表文明指數和文明的功率,人類目前的功率約為2 x 10^13瓦特,將其代入該公式可得,人類的文明指數大約是0.73,也就是說,人類目前屬于0.73級文明。
「I型」、「II型」和「III型」這三個文明等級的文明指數則分別為1、2、3,從理論上來講,人類想要真正地進入星辰大海,至少也需要達到II型文明,而按照「宇宙文明等級」 的定義,人類的能量消耗量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升500億倍才能達到II型文明的標準。
如此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呢?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太陽占據了太陽系大約99.86%的質量,所以太陽無疑是人類在未來大量獲取能量的理想目標。
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曾經提出過一種猜想,他認為高級文明有能力建造一種可以將恒星包裹起來的巨型結構,并以此獲取到恒星釋放出的大多數、甚至是全部的能量。這種巨型結構也被稱為「戴森球」,後來常被人們當作II型文明的標志。
但問題是,「戴森球」的建造面臨著材料來源、材料的強度和持久度、結構的穩定性以及耐高溫性能、能量的轉化與存儲以及傳輸等等難以解決的難題,因此有不少人都對「戴森球」表示了質疑。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人類有朝一日真的具備了建造「戴森球」的能力,那麼以如此強大的科技水平,根本就不需要費時費力地去建造龐大的「戴森球」,而應該是采用更簡單,也更高效的途徑,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把太陽拆掉。
想象一下,當我們需要獲取一堆篝火的能量時,最簡單高效的途徑其實并不是建造一個將這堆篝火包裹住的能量收集裝置,而應該是將這堆篝火的燃料拿走并儲存起來,等到需要時再使用。
按照這樣的思路,當人類的科技在未來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也可以用同樣的途徑來獲取太陽的能量。真的能把太陽給拆掉嗎?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這至少有三種方法。
這種方法可以簡單地描述為:首先在太陽附近的空間中建造小型的能量收集裝置,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該裝置可以將收集到太陽能量匯聚成一種強大的能量束,并以此來轟擊太陽的表面,在受到能量束的轟擊之后,太陽表面的一部分物質就會被「炸」出來,在此之后,就可以利用無人飛船對其進行收集。
每一次轟擊,都可以「炸」出一點點太陽上的物質,時間久了,太陽也就慢慢地被拆掉了。
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為5500攝氏度,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類根本就無法制造出能夠抵擋如此高溫的宇宙飛船,但對于II型文明而言,這應該不是問題,因為II型文明應該早已熟練地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而這種技術必須要突破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解決高溫。
可以想象的是,未來的人類可能會制造出可以抵擋極高溫度的材料,也可能會發展出某種可以屏蔽外界高溫的技術,在此之后,人類的宇宙飛船就可以直接在太陽表面「采礦」,從而源源不斷地獲取太陽上的物質。
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6378公里,極半徑約為6357公里,也就是說,地球的赤道區域是微微「鼓起」的,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注:「離心力」是一種虛擬力,其本質是物體慣性的表現)。
實際上,太陽也有自轉,所以太陽上的物質也會受到「離心力」的影響,對于一個旋轉體系來講,其旋轉速度越快,「離心力」也就越大,因此如果將太陽的自轉加速到一定的程度,那麼「離心力」就會超過太陽表面的重力,于是太陽上的物質就會「甩」出來,在此之后,人類就可以對其進行收集和儲存了。
怎麼給太陽的自轉加速呢?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利用磁場,另一種則是利用光壓,需要知道的是,宇宙空間中幾乎不存在阻力,因此這個加速過程的能量損耗是極低的,在經過長時間地持續加速之后,太陽的自轉速度遲早會達到人類所需要的標準。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了,如果未來的人類真的把太陽拆掉了,那地球怎麼辦呢?
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如果未來的人類擁有了將太陽拆掉的能力,那他們應該早就可以脫離地球了,退一步講,以這樣的能力,保護好地球可以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只要他們愿意,把地球打造成一艘超級宇宙飛船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