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拍攝
這是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于2022年10月10日拍攝的一張圖片。
圖片中心有一個類似圓盤的物體,且中心似乎有發光體。
它位于獵戶座方位,距離我們大約1340光年。
在2009年12月哈勃也曾拍到過。
2009年哈勃的拍攝
不過相比于哈勃那次,我們可以看到,韋伯的拍攝似乎看到了中心,那里隱約可以看到發光體。
詹姆斯韋伯拍攝特寫
下方我們可以看到尺寸示意,大約300Au,也就是300個天文單位。
一個天文單位就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1.5億公里。
所以直徑約300Au,說明它非常的大,那作為比較我們看下太陽系的尺寸。
太陽系結構示意
這里我們不考慮奧爾特云哈,奧爾特云是個球形結構,目前它還沒有被證實,所以我們就以柯伊伯帶來對比下。
柯伊伯帶是個環狀結構(從距太陽39AU一直延伸到50Au),這樣算下來的話,太陽系這個圓盤的直徑大約是100AU,那麼韋伯和哈勃拍攝的那個圓盤直徑300Au,可想其大小。
它到底是什麼呢?
別急,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張圖片-赫比格~哈羅天體。
這個是哈勃于2022年10月17日公布的一張圖片。
它的位置也是位于獵戶座方位,這個天體和韋伯拍攝的那個圓盤,其實有點相似:第一,它們的中心都存在發光的物體(哈勃拍攝的這個還具有明亮的光柱)、第二,發光的物體都被一圈塵埃包圍、并且,它們還都位于同一片星云之中(獵戶座星云)。
獵戶座星云是著名的造星工廠,所以這里發現異樣的天體,可能與恒星的誕生有關。
那恒星是怎麼誕生的呢?
現在的理論認為,恒星是由星云的凝聚而形成。
恒星演化示意
一片巨大的分子云(可能有幾光年這麼個范圍,其主要成份是氫和氦),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內聚集收縮,當核心的氣體達到一定程度后會形成一個低質量的原恒星(這是恒星最初的模樣),然后是一個圍繞原恒星運行的行星盤(行星便是在這個行星盤中誕生的)。
原恒星和行星盤示意
這便是一個世界形成的機制。
那麼是不是這樣呢?
獵戶座星云是造星工廠,觀測這個地方,可以幫助我們驗證理論的猜測。
星云凝聚形成原恒星時,高溫會使一些下落的氣體電離,這些電離的氣體會沿原恒星旋轉軸的方向從兩極噴出,從而刺破厚厚的塵埃云形成美麗的射流。
恒星形成示意
HH1
我們把這樣的天體稱為:赫比格哈羅天體。因為這是由喬治赫比格和吉列而莫—哈羅首次發現。其命名是以HH加發現順序而命名,像HH1便是第一個發現的赫比格哈羅天體。
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原恒星的吸收,它附近的分子云則會越來越少,所以噴流逐漸微弱,但這時外圍的分子云還很濃密,旋轉使它們形成了一個包裹中心的圓盤,所以這時如果看它,它則是一圈昏暗的塵埃云包裹著明亮的中心。
原行星盤形成示意
哈勃拍攝的原行星盤
韋伯拍攝的原行星盤
它好像一個飛碟,飄蕩在浩瀚的宇宙,這便是韋伯的拍攝:恒星形成時刻-原行星盤。
若是能看到行星盤的內部,我們會看到一些奇妙的變化:微小的顆粒聚集形成星子--這是行星的胚胎,它們不斷的碰撞吸附,千萬年后,它們便會形成一個個新的世界。
哈勃拍攝的恒星形成
宇宙真的好奇妙.....只是單純的塵埃分子云聚集,卻創造了萬千世界,簡單的相聚,竟是神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