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顆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星球,地球之所以能夠如此美麗,除了太陽等外部因素之外,關鍵還在于地球有著一顆熾熱的心。
地球想要孕育生命,就必須擁有液態水,而要想保有液態水,就必須要有大氣的保護,而想要大氣不被太陽風所吹散,就必須要擁有足以對抗太陽風的磁場,所幸地球擁有磁場。那麼地球磁場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一個難題,但可以確定的是地球磁場的產生應該與地核有關。因為變化的電場可以產生磁場,地核中熔融物質的對流就可以產生不斷變化的電場,而足夠高的溫度又是保證物質對流的關鍵,所以我們才說地球充滿活力的原因就是有著一顆熾熱的心。
如果地核冷卻了會怎樣?
如果地核冷卻了,物質的對流就消失了,磁場也會隨之消失,于是大氣失去保護,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會暴露在宇宙輻射之下,地球很快便會喪失活力。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我們永遠也不用再更新地形圖了,因為地核冷卻之后,地幔對流也會隨之消失,這樣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推動地球板塊的運動了,于是地球表面所有的地形特征都將不再變化,山脈就是山脈,峽谷就是峽谷,滄海桑田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
這一切并不是想象,無數的例子就擺在我們的眼前。
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大多數行星都已經完全冷卻了,其中也包括我們的鄰居火星,看看火星上面荒涼的景象吧,如果地球也徹底冷卻了,那麼就將成為第二個火星。不過地球要想徹底冷卻并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地球的保溫作用還是不錯的。
在地球形成之初,密度大的物質下沉至中心,密度小的物質上浮于地表,于是就形成了一個以硅鎂層和硅鋁層為主的地殼,這層地殼就是地球天然的保溫外殼。
在地殼之外還有著第二層保溫結構,就是地球的大氣。地球向外散熱主要以紅外輻射為主,而地球大氣對于紅外輻射的吸收作用十分明顯,所以大部分熱量不會逃出地球,它們會被大氣吸收后再次釋放回地表。地球不僅有保溫結構,還能夠自發產熱,地球內部存在著很多放射性元素,它們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就成為了地球內部熱量的補充劑。
當然,這并不是說地球懂得開源節流就不會冷卻了,事實上地球還是會緩慢冷卻,區別只是冷卻速度的快慢,而根據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發現,地球冷卻的速度可能比一直以來預想的更快。
科學家們是如何測定地球冷卻速度的?這就要從地球的冷卻過程說起了,地球內部的熱量喪失簡單來說是通過液態外核與固態地幔進行熱量對流交換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熱量流失,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這個過程中熱量流失的速度。
地球上存在著一種礦物,叫做「布里奇曼石」,它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礦物之一。
這種礦物在下地幔中的體積占比高達75%,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礦物可以在高溫高壓環境下保持穩定,所以可以通過測量這種礦物的輻射熱導率來推算出地球熱量流失的速度。科學家通過這一方法測量發現,地幔邊界處的熱導率比傳統假設值高出了1.5倍,這意味著地球冷卻的速度要比一直以來預想的更快。不過我們并不需要擔心,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億年間,地球內部溫度只下降了500攝氏度,即便冷卻速度比預想的快,總體上來看依舊很慢,畢竟人類文明只有短短的幾千年,幾十億年對于人類來說太過遙遠了,我們甚至不敢想象一億年后人類文明還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