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洞是什麼?科學家認為,蟲洞是能夠穿越時空的隧道,蟲洞最早是1916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費萊姆首次提出來的,當時蟲洞還只是一個概念,后來在1930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場時,認為通過蟲洞能夠實現瞬間轉移或者做到時間旅行,愛因斯坦是近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2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成名了,他提出了相對論、光電效應、質能守恒定律等等,而且愛因斯坦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基礎上,更加精準的給出了天體運動的原理,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是有引力的,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大,質量小的天體之所以會圍繞質量大的天體轉動,是因為質量大的天體能夠將周圍的天體吸引過來,不過愛因斯坦卻不這樣認為,愛因斯坦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巨大的薄膜。
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依附在這個巨大的薄膜上,質量大的天體能夠將宇宙的薄膜壓彎,所以質量小的天體才會圍繞質量大的天體運動,從目前的科技來看,愛因斯坦的理論要比牛頓的理論更加精準一些,現在人類使用的導航系統,就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研究出來的,愛因斯坦的偉大不僅僅是因為他提出了相對論、光電效應等等,主要是因為愛因斯坦預言的很多事情都被科學家證實了,比如說黑洞,在1783年的時候,英國天文愛好者給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卡爾迪許寫了一封信,信中他認為宇宙中存在一種質量非常大的神秘天體,而且連光線都沒有辦法逃離它的表面,當時他把這種天體稱為是暗星。
后來在1916年的時候,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建立在牛頓萬有引力的基礎上,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預言了一種天體,他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一種神秘天體,當這個天體的質量達到一定程度,那麼光都沒有辦法逃離它的引力,不過當時愛因斯坦本人都不相信宇宙中存在這樣的天體,后來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給了黑洞一個精確的解釋,他認為大量的物質集中在一點時,就會使周圍產生視界,一旦進入這個視界,物體就會被吸進去,最終科學家把這種神秘的天體稱為是黑洞。 不過由于當時人類的科技有限,當時科學家并沒有在宇宙中發現黑洞這種天體,直到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拍攝到了宇宙中第一張黑洞的照片,這個照片證明了黑洞確實存在宇宙中。
當時科學家利用視界望遠鏡,向世人證明了黑洞的存在,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這個黑洞坐落于M87星系,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5億倍,距離地球大約有5500萬光年,通過照片我們能夠看出,這是一個中心為黑色的明亮環狀結構,看上去有點類似甜甜圈,其黑色的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陰影,明亮的部分是圍繞黑洞快速旋轉的吸積盤,人類能夠發現這顆黑洞還要感謝事件視界望遠鏡,當時這個望遠鏡就是為了觀測黑洞而設計的,為了觀測這個黑洞,人類準備了10年的時間,四大洲8個觀測點組成虛擬望遠鏡,這個虛擬望遠鏡直徑相當于地球大小。 即使是這樣,人類拍攝這顆黑洞也耗費了很多精力,當時參與這個項目的科學家表示,這個黑洞的觀測過程非常復雜。
找這顆黑洞就像是從月球上找一個橘子一樣,如果不是科學家將八大望遠鏡分布在地球不同的位置,那麼人類根本無法拍攝到這張黑洞的照片,畢竟黑洞是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它的引力非常強大,任何進入黑洞視界范圍內的物質都會被黑洞吞噬,連光都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那麼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家認為。黑洞是由臨界值以上最大的恒星死亡以后形成的一種天體,像我們的太陽屬于小質量的恒星,它死亡以后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質量中等的恒星死亡以后會變成一顆中子星,超大質量的恒星死亡以后才會變成黑洞,一般來說,質量大的恒星會向更重的元素進行核聚變,直到變成鐵元素為止。
當一顆恒星的核心質量大于等于3.2倍的太陽質量時,就再也沒有任何能量能夠抵抗自身的重力,這時候重力會開始向中心無限的塌陷,然后就形成了黑洞,黑洞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目前人類也不知道黑洞的內部結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因為光線都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所以科學家也不知道黑洞的內部情況,而蟲洞就是建立在黑洞的基礎上,愛因斯坦認為,蟲洞是一個能夠穿越時空的隧道,不少人認為,黑洞吞噬之后的物質不可能憑空消失,這些物質可能會由黑洞傳送到另一個神秘的天體中,這個天體就是白洞,白洞是一種理論推測出來的天體。科學家認為,任何物質都無法進入這個天體中。
這個天體只能夠向外噴發物質,白洞的性質正好和黑洞相反,黑洞是不斷的吞噬物質,而白洞是不斷的噴發物質,黑洞吞噬的物質可能會由白洞噴發出去,不過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并沒有在宇宙中發現白洞存在,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科學家根本不知道白洞是如何形成的,從目前的的科學理論來看,白洞的存在違反了熱力學定律,根據熱力學定律我們能夠知道,熵是不斷增加的,如果說白洞存在,那麼白洞能夠使熵減少,而熱力學定律中,熵是不可能減少的,所以白洞如果存在,那麼將會推翻人類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說白洞真的存在,那麼蟲洞就存在宇宙中,蟲洞一直都被科學家認為是一種能夠連接遙遠空間的點。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主人公能夠借助蟲洞來實現穿越時空,在電影《星際穿越》中,主人公利用蟲洞穿越到了另一個宇宙空間中,而這個現象根本無法用我們的時間來計算,簡單來說就是,蟲洞能夠讓人類在最短的時間內,行駛最遠的距離,但是蟲洞到底存不存在宇宙中?目前科學家也不知道,科學家認為,如果說蟲洞存在,那麼蟲洞物質必須是負能量,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在宇宙中發現負能量,有不少人猜測,蟲洞可能連接著不同的宇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行宇宙,而白洞也存在平行宇宙中,可能在我們這個宇宙中只存在黑洞,但是在另一個宇宙中或許存在白洞。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那麼我們這個宇宙中被黑洞吞噬的物質就會由蟲洞傳送到另一個宇宙中,然后由白洞噴發出去,既然如此,那麼在我們的宇宙中是不可能找到白洞的,看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宇宙中不存在白洞,科學家認為,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物理定律都是不同的,這是宇宙法則制造的,在我們的宇宙中,天體可能都是球狀的,但是在另一個宇宙中,天體可能是方形的,也可能是菱形的,不同的宇宙規則造就了不同形狀的天體,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和科學家所認為的一樣,那麼白洞存在另一個宇宙中也是有可能的。不過平行宇宙也是科學家推測出來的一種理論,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平行宇宙的存在。
不過美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團隊通過量子計算機創造出了一個「蟲洞」,不過這個蟲洞和我們理論上的蟲洞是有區別的,但是這個蟲洞具有傳統蟲洞的性質,科學家創造了兩個處于糾纏狀態的量子系統,同時把一個量子放在其中一個量子系統中,這是科學家發現在另一個量子系統中也能夠看到相關的信息,而這就是一個簡單的二維時空蟲洞,其實科學家能夠研究出這個二維蟲洞來,還要感謝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一門違反直覺的科學,曾經讓很多著名的科學家感到不解,就連愛因斯坦曾經都說過「上帝不會擲骰子」。量子計算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至美國已故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提出的想法。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要提出量子力學?其實在19世紀末。很多人發現經典力學無法解釋微觀系統的奧秘,于是科學家們就在20世紀創立了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物質結構極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量子力學是普朗克、玻爾、海森堡、薛定諤、泡利、德布羅意、玻恩、費米、狄拉克、愛因斯坦等一起創立的。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體的理論,和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現在很多的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等等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進行的,而這次科學家在計算機中模擬出來的蟲洞,就是根據量子力學中的量子糾纏做出的,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種非常奇怪的量子力學現象,量子糾纏指的是處于兩個糾纏狀態的粒子,不論它們之間相隔有多遠,只要其中一個粒子狀態發生了改變,那麼另一個量子狀態也會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能夠無視空間的限制,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我們把其中一個粒子放在宇宙的最南邊,另一個粒子放在宇宙的最北邊,當我們干擾宇宙最南邊的粒子時,那麼宇宙最北邊的粒子也會受到干擾,而且這個干擾的速度是瞬間完成的,這就有點類似我們所說的心靈感應,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量子糾纏是真的,因為這種現象太詭異了。 不過實驗證明量子糾纏是對的,到現在科學家也無法解釋量子糾纏的原理是什麼,但是量子糾纏能夠給人類科技帶來重大的突破。
前段時間,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首次在兩個計算機芯片之間實現了信息的「瞬間傳輸」,而且相關的論文已經發表了《自然物理學》期刊,在研究中,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芯片,這個芯片能夠在電路中生成光粒子微粒,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或能在不同芯片之間瞬間傳輸信息,而這實現了量子糾纏狀態下的及時通信,科學家認為,這顆芯片不需要電氣或者物理連接就能夠傳輸信息,該研究團隊很好的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將不同芯片連接在一起,通過操控一個粒子來激發粒子對中位于其它芯片中的另一個粒子發生變化,從而實現兩個芯片中信息在未連接的狀態下及時傳輸,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能夠實現量子網絡。
除此之外,人類還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技術來探索黑洞內部的奧秘,科學家認為,當物質在黑洞中消失時就會發生混亂,在這個物質上的信息,會被混亂的和其它物質的內部信息混合在一起的,這就導致了所謂的「黑洞信息悖論」,因為量子力學認為信息永遠不會丟失,即使信息在黑洞中消失了。因此,盡管一些物理學家表示:墜入黑洞視界的信息會永遠消失。但另一些物理學家則認為,這些信息是可以重建的。不過這項技術目前還處于理論當中,想要利用量子糾纏技術得到黑洞內部的信息,那麼首先我們需要找到一顆黑洞,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在太陽系內部是沒有黑洞的,大量的黑洞都在銀河系中,不過人類現在還無法飛出太陽系,所以我們無法進行這項實驗。
由于人類的科技是有限的,很多理論上的實驗人類都無法進行實際操作,目前人類探索宇宙基本上都是依靠望遠鏡來進行的,關于黑洞是不是蟲洞的入口,現在科學家也只是猜測,畢竟我們誰也沒有對黑洞內部進行探索,曾經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認為,黑洞并不是一個無限吞噬物質的天體,他認為,如果一顆黑洞長時間不吞噬物質,那麼這顆黑洞就會因為霍金輻射而消耗殆盡。
霍金認為在黑洞附近的虛粒子對將有三種可能的情況:1、 虛粒子對在變成實粒子之前就湮滅,能量歸零。 2、 虛粒子對被黑洞潮汐力分開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其中的正能虛粒子落入黑洞,另一個負能虛粒子留在外面,由于失去湮滅對象,負能虛粒子將轉變成實粒子,然而外界時空不允許負能實粒子因此負能的虛粒子必然跟著落入黑洞。3、 虛粒子對被黑洞潮汐力分開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其中的負能虛粒子落入黑洞,另一個正能虛粒子留在外面,由于失去湮滅對象,正能虛粒子將轉變成實粒子。它有可能也跟著落入黑洞,但也有可能從潮汐力獲得能量逃離黑洞。如果霍金的這個理論是對的,那麼就證明了黑洞不可能是蟲洞的入口,目前科學家也在積極的研究黑洞和蟲洞的奧秘,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說不定我們能夠在宇宙中找到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