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原定2007年發射的韋伯望遠鏡終于發射升空,這被認為是人類探索宇宙領域的一個大事件,因為這個望遠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對宇宙深空進行觀測,它除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宇宙之外,還有可能在宇宙深空中發現一些神秘、新奇的現象。
實際上,盡管韋伯望遠鏡目前的工作時間并不算久,但它確實已經發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現象,比如說在2022年9月的時候,韋伯望遠鏡就拍攝到在一顆名為「WR140」的恒星周圍,存在著17組形狀規則的同心弧,看上去與我們人類的指紋非常相似。
「WR140」是一顆「沃爾夫-拉葉星」,其質量約為太陽的20.5倍,半徑約為太陽的35倍,在天空中位于天鵝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5600光年。
關于這枚神秘「宇宙指紋」的形成原因,人們首先想到的原因就是,這可能是韋伯望遠鏡因為沒有調試好而出現的光暈,或者是因為某種原因而出現的光線干涉現象。
但后續的研究卻很快排除了這些可能,除此之外,人們還驚訝地發現,「WR140」周圍的同心弧正在加速擴張!具體表現為,這些同心弧都在以一定的速度向外擴張,但相對于內層的同心弧而言,其外層的同心弧的擴張速度明顯更快。
韋伯望遠鏡拍攝的神秘「宇宙指紋」,究竟是誰的呢?對于宇宙中的神秘現象,人們通常都會將其與外星文明聯系起來,這次當然也不例外,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外星文明在「WR140」 周圍建造的類似「戴森環」的巨型能量收集裝置,也可能是外星文明在宇宙深空中建造的巨大信標。
然而科學家是不會輕易采納「外星文明」這一選項的,在經過一個多月的研究之后,科學家給出了基于自然現象的解釋。
關于這枚神秘「宇宙指紋」的形成原因,科學家給出的解釋可以簡單地描述為:「WR140」并不是孤獨的,它與一顆比它更小的O型恒星組成了一個雙星系統,這兩顆恒星沿著一種狹長的橢圓軌道圍繞著它們的共同質心公轉,其公轉周期大約為8年。
也就是說,平均每8年,這兩顆恒星就會彼此接近一次。當這兩顆恒星在接近時,就會向宇宙空間中拋出大量的物質,而當它們遠離時,其拋出的物質則會大幅減少,而作為一顆「沃爾夫-拉葉星」,「WR140」 的外層物質更加容易出現流失,所以這些被拋出的物質主要來自于「WR140」。
就這樣,在這兩顆恒星的引力與相對運動的共同作用下,這些被拋出的物質就會形成一種類似指紋的同心弧結構,而這種結構之所以會被韋伯望遠鏡拍攝到,則是因為這兩顆恒星都很明亮,其總光度超過了太陽的100萬倍,這足以將拋出的物質加熱到1000K以上。
那麼問題來了,韋伯望遠鏡拍攝的神秘「宇宙指紋」為什麼會加速擴張呢?對此,科學家給出的解釋是,這可能是「光壓」造成的。
顧名思義,「光壓」就是指光對物體表面產生的壓力,早在1901年,物理學家列別捷夫就首次通過實驗測量出了「光壓」,時至今日,現代人類對「光壓」其實也有了一定的應用,比如說空間探測器的太陽帆,其實就能夠以太陽光產生的「光壓」 作為前進的動力。
科學家認為,「WR140」以及它伴星的光度很強,其產生的「光壓」當然也不可小覷,這會推動它們周圍的同心弧結構向外擴張,而在幾乎不存在阻力的宇宙空間中,「光壓」產生的加速效果將會持續累積。
在一定的距離范圍之內,光照的時間越久,其加速的效果就越明顯,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其外層的同心弧比內層更快,看上去就像是這種類似指紋的結構在加速擴張一樣。
當然了,這也只能說是一種合理的推測,實際情況是否真是這樣,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期待韋伯望遠鏡能夠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更多、更有意思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