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動機,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我們都知道,永動機是不存在的,為什麼會這樣說?
其實,關于永動機的概念,早在古代,人類就非常癡迷。最早起源于印度,之后永動機的概念傳到歐洲,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人們對于永動機的概念也越來越癡迷,總是想盡各種辦法試圖制造出永動機,但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那麼永動機為什麼不存在呢?
我們所說的永動機,通常是指第一類永動機,也就是不消耗能量就能持續對外做功的機器。之所以這類永動機不可能存在,就是因為它違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因為能量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會無緣無故消失,只能在不同的能量形式之間來回轉換,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這個過程中總的能量保持不變。
還有第二類永動機。在沒有溫差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從自然界中,比如說空氣或者海水中吸取能量并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就是第二類永動機。
第二類永動機看起來并不違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它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熱能在轉換為機械能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任何損耗。通俗來講,熱能不可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或者說,熱能在轉換為有用功的過程不可能沒有任何其他影響。
所以說,永動機是不存在的,不可能被制造出來。對于永動機的任何研究專利,早在幾百年前就被禁止了。
那麼,既然永動機不存在,為什麼組成萬物的分子可以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呢?
下面重點講講為何分子可以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這個規律是布朗在1827年發現的,當他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花粉時偶然發現的,所以也被稱為布朗運動,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顆粒可以不停地無規則運動。
事實上不僅僅是花粉顆粒,懸浮在水中的其他各種顆粒,同樣可以做布朗運動。
我們都知道,分子是構成物體穩定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最小單元。分子之間存在著斥力和引力,也存在一定的間隙。物體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的狀態,就是因為斥力和引力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平衡。
通常情況下,氣體物質分子的間隙較大,作用力也就比較小,所以氣體物質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很容易被壓縮。而液體分子之間的間隙比較小,由于分子之間存在著引力和斥力,分子保持相對平衡,在平衡位置做無規則運動,所以液體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對于液體來講,如果分子之間的距離變小就會體現出斥力,所以液體是很難被壓縮的。
而固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很小,作用力就很大,因此固體分子只有在固定位置附近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隙稍微變小就會體現出巨大的斥力,稍微變大就會體現出巨大的引力,所以固體都有固定的形狀,也很難被壓縮。
不過,當物體經過加熱之后,分子運動會更加劇烈,分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著增大,這就會體現出熱脹冷縮。
說了這麼多,分子到底為什麼會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呢?
我們都知道,組成物質的分子都有能量,也就是機械能,分子就是因為能量才會運動的。單獨一個分子的運動遵循力學規律,但大量分子的運動遵循的是統計規律,是沒有規則的。
宇宙萬物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具有能量,所以宇宙萬物都有能量。 理論上講,只有溫度為絕對零度的物體才沒有能量,沒有運動。但絕對零度只是理論上的最低值,現實中是不可能達到的,現實中的物體溫度都高于絕對零度,都具有能量,有能量就會運動。
說白了,宇宙萬物時刻參與著能量的循環,這種循環遵循的正是能量守恒定律。
這里強調一點,運動與永動機并沒有直接聯系,一直運動并不是永動機,判斷是否是永動機的關鍵并不在于運動,而在于是否對外界做功。
所以,永動機存在與否,與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根本毫無瓜葛,兩者本來就不是一回事。
表面上看,分子的運動看起來好像沒有外界能量補給,不過本質上來講,萬物運動的初始力量都源自最初的宇宙大爆炸的能量,這種能量在之后的漫長歲月里不斷轉移轉換。
而「永動機」三個字很容易迷惑人,讓人有一種「只要能動起來的物體就是永動機」的錯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整個宇宙都將是永動機,包括你我以及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是永動機,因為我們身體里的每個分子都在不停運動,宇宙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
事實上并不是這樣,運動與永動機并沒有直接關系,關鍵在于永動機本身是否在不停地對外做功,而不是「是否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