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由于人類的科技不夠發達,所以古人一直都認為我們的地球就是唯一的世界,認為太陽和月球都在圍繞地球轉動,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發明了火箭,現在人類能夠利用火箭飛出地球探索宇宙,這說明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還是很快的,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宇宙之后,人類的好奇心被宇宙的浩瀚所吸引,人類想要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在宇宙中除了地球生命之外是不是還存在外星生命?帶著這些疑問,人類走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不過幾百年過去了,科學家并沒有在宇宙中發現外星生命的蹤跡,難道說外星生命不存在我們的宇宙中?
科學家認為,這個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為既然地球能夠誕生生命,那麼宇宙中其它的行星也能夠誕生生命,地球誕生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地球滿足了生命誕生的基本條件,這些基本條件分別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豐富的水資源,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厚厚的大氣層和強大的磁場,如果一顆行星能夠滿足這些條件,那麼這顆行星誕生生命的可能性就很大,看到這里,相信很多朋友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這些條件如此苛刻,宇宙中一定有很少行星能夠滿足這些條件,科學家認為,宇宙中行星和恒星的數量多的數不過來,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恒星,400億到1000億顆行星。
在這麼多的行星當中,按照機率來計算的話,也一定有很多行星已經誕生了生命,而且銀河系的直徑只有20萬光年,和宇宙相比,銀河系非常渺小,目前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直徑達到了930億光年,這還不是宇宙的全部范圍,宇宙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闊的多,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不可能只有地球這一顆行星誕生了生命,現在科學家也在積極的尋找外星生命,由于人類的科技有限,目前人類探索外星文明基本上都是依靠天文望遠鏡來進行觀測的,天文望遠鏡能夠觀測到行星的大概位置,現在科學家在宇宙中發現了格利澤581g。
這顆行星位于天秤座,和地球非常類似,距離地球大約有20光年,總質量 大約是地球的3倍左右,公轉周期是37天左右,相當于地球的一個月多一點,科學家經過觀測得出,這顆行星是一顆巖石行星,而且存在大氣層,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誕生生命的可能性非常大,除了這顆行星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開普勒22b,開普勒22b是人類在宇宙中觀測到的第一顆適合宜居的星球,在2011年的時候,這顆行星首次出現在了人類的視野中,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和地球很近,大約相當于290個地球日,如果人類移民到這顆行星上面,應該很快就能夠適應。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顆行星平均溫度達到了22攝氏度,這個溫度完全能夠適合生命生存,不過這顆行星的體積要比地球的體積大,達到了2. 4倍,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可能被海洋覆蓋,應該存在海洋生命,地球最早的生命就誕生于水中,由單細胞生物進化為多細胞生物,由多細胞生物進化為海洋生物,由海洋生物進化為兩棲生物,由兩棲生物進化為陸地生物,人類就是由陸地生物猿類進化而來的,既然水是生命之源,那麼在這顆行星上,應該存在大量的海洋生物,不過目前科學家只能夠猜測,無法真正的判斷出來,這是因為天文望遠鏡只能夠看到行星的大概位置。
但是看不到行星上面的具體情況,這就大大減小了人類找到外星生命的機率,而且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基本上都是按照地球生命誕生的條件去尋找的,看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人類要按照地球生命起源的方式去尋找外星生命?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在地球上的各種元素中,構成人體生命必須的元素有29種,在人體內,碳元素占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類以碳和水作為基礎,所以科學家把地球生命稱為是碳基生命,為什麼地球會選擇碳基生命呢?這其實還需要從原子結構說起。
科學家認為,原子能夠結合到一起是因為化學鍵的作用,其中最穩定的就是元素周期表最右邊的這一列,除了氦的最外層電子是兩個,其它最外層的電子都是8個,是最為穩定的結構,也被稱為是惰性氣體,在地球生物中,占比最高的就是氧,不過氧元素無法以單質的形式存在,水在穩定細胞結構的功能和方面的作用遠遠低于碳這種元素,所以科學家認為碳元素是最穩定的元素,在化學中,組成分子的結構就是原子,而原子之間要相互影響需要一種特殊的化學鍵,這種化學鍵就是鉤子,在一般情況下,擁有鉤子數量多的原子,它的穩定性就是最強大的。
比如說一個氫原子只有一個鉤子,那麼它只能夠同時鉤住一個原子,而碳原子有4個鉤子,所以碳原子能夠同時鉤住四個原子,從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看出,碳原子具有穩定性,既然地球生命都是碳基生命,那麼就說明碳基生命適合生存,所以科學家一直都是按照地球生命起源的條件 去尋找外星生命的,不過這會大大減小人類找到外星生命的機率,畢竟外星生命可能不需要氧氣、水資源也能夠生存。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宇宙中的生命形式一共存在6種,比如說粘液類生物,這類生物的外表很有可能屬于粘液類。它們的生活方式非常簡單,運動方式也極其簡單,只能朝著星球引力的方向流動。
除此之外還有厭氧型生物,在我們的地球上也存在厭氧生物,氧氣對于我們來說是必須物質,但是對于它們來說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如果沒有早期海藻類植物的大氧化事件,那麼到現在位置,地球上可能只會出現厭氧微生物,除了這些生物之外還有漂浮型生物,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生活在氣態巨行星上面的生物,它們以光和有機物質為食物,常年都漂浮在大氣層之中,科學家認為宇宙中還存在能量體生物,這種生物以餐食恒星為食,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生物已經不能夠算生物了,因為它們能夠承受極端的高溫,畢竟且常年生活在恒星當中。
雖然宇宙中可能存在這麼多的生物,但是目前人類只發現了碳基生命,目前科學家還在積極的尋找外星生命,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類一直都沒有找到外星生命呢?科學家認為,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人類的科技不夠發達,目前人類連太陽系都沒有辦法飛出去,更別說探索外星生命了,曾經在46年前,科學家像太陽系外發射了旅行者1號探測器,發射這個探測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它飛出太陽系,探索太陽系之外的奧秘,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旅行者1號探測器并沒有完全飛出太陽系,根據計算,按照旅行者1號探測器的飛行速度,想要完全飛出太陽系至少需要上萬年的時間。
對于人類來說上萬年的時間實在是太漫長了,而且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也不可能超越光速,既然如此,那麼人類想要在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就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的宇宙還在不斷的膨脹當中,這意味著天體之間的距離會變得越來越遠,在20世紀初的時候,美國物理學家埃德溫.哈勃在觀測星系的時候,發現星系中的光譜出現了紅移現象,這個現象表明,這些星系正在遠離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之后,埃德溫.哈勃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那就是我們的宇宙還在不斷的膨脹當中。
這個理論讓很多科學家都感到驚訝,因為在此之前,人類一直都認為我們的宇宙是靜態的,宇宙膨脹的理論不僅僅打破了人類對宇宙的基本認知,而且也讓人類感到非常絕望,如果說我們的宇宙一直膨脹下去,那麼我們或許永遠都無法找到宇宙的邊緣,由于光速是有限制的,所以人類最快的飛行速度只能夠達到光速,既然如此,那麼人類或許永遠都無法飛出銀河系,畢竟銀河系的直徑現在已經達到了20萬光年,而且銀河系還在不斷的膨脹當中,科學家認為,在光速的限制下,宇宙中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被孤立了。 因為所有的外星生命都沒有辦法超越光速,所以他們都無法離開自己的恒星系。
在這種條件下,想要尋找到其它星系的外星生命,實在是太困難了,所以并不是宇宙中不存在外星生命,而是人類現在根本找不到外星生命,那麼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嗎?科學家認為,宇宙不會一直膨脹下去,因為當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之后,宇宙就會開始收縮,宇宙膨脹時的速度有多快,它收縮時 的速度就有多快,最終宇宙會收縮成大爆炸之前的奇點,這時候宇宙的壽命也就走到了盡頭,不過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猜想,宇宙最終會發生什麼?現在科學家也在積極的研究當中,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說不定我們能夠解開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