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漫天星辰大部分都是銀河系內距離我們較近的恒星,當然太陽系內的行星,肉眼也是可以看見的,主要是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除了這些,一些距離我們相對較近的的河外星系,不借助望遠鏡也可以看到,例如仙女座星系,這個和銀河系同處在本星系群的漩渦星系。
星系簡單來說就是恒星集團,例如銀河系內擁有有兩千多億顆恒星,它們都繞著銀河系中心運動,我們肉眼看見的星星,大部分都是那些太陽周圍的恒星,距離我們幾十光年到數百光年不等。
恒星是整個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同時也是主要的能量來源,因為內核處不斷地進行核聚變,會釋放出光和熱。而這些恒星也會因為引力,相互之間吸引聚集到一起,成為一個恒星的集團,這就是星系。
宇宙中星系眾多,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它也可以成為一個個單元,因為引力聚集到一起。
例如銀河系、仙女座星系、大小麥哲倫星系等50個星系構成了一個小的集團被稱為本星系群,它們也擁有一個質心,所有星系都繞著質心運動。而在本星系群中,仙女座星系是規模最大的,在梅西耶天體表中編號M31,也被稱為NGC 224,其直徑22萬光年,距離我們有254萬光年。
天體的碰撞在宇宙中很常見,這一點從地球的遭遇就可以看出來,當規模較大的隕石撞擊到地球上殺傷力還是非常巨大的。
例如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就高速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當時已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滅絕。在宇宙中星系之間的碰撞其實也并不罕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的歷史上就不止一次發生過星系碰撞事件,一些規模較小的星系被銀河系融合。
科學家發現銀河系周圍最大的俠女座星系,正在高速向銀河系運動,按照每秒鐘300公里的速度,仙女座星系將會在30-40億年以后和銀河系碰撞融合,在一番交融之下兩個星系將合二為一,形成新的橢圓星系。
如果到那時候人類文明依然活躍在地球上,那麼當我們抬頭仰望夜空的時候,會親眼目睹到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融合,當然在我們有限的一生中看到的碰撞畫面幾乎是固定不變的,畢竟時間非常短暫,而星系的碰撞融合過程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仙女座星系的直徑大約是在22萬光年左右,而根據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的觀測顯示仙女座星系包含的恒星數量達到了1萬億個,這相對于擁有2000多億顆恒星的銀河系自然是規模龐大了。
兩個星系的碰撞融合過程,也是星系的基本構成單元恒星重新分配再平衡的過程。
2020年8月《天體物理學》期刊上有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論文稱仙女座星系或許已經和銀河系開始進行碰撞融合。
天文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獲得的數據顯示,仙女座星系要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大,它的光暈至少要延伸到130萬光年之外,如果要再加上銀河系最外圍的光暈,那麼距離僅為254萬光年的兩個星系,目前或許已經開始了碰撞融合的過程。
星系的碰撞融合,并非我們理解中那樣,恒星之間不斷地發生碰撞。看似密密麻麻的恒星其實都相隔甚遠,例如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是比鄰星,在4.22光年之外,因此說星系的碰撞融合并不意味著恒星系之間的碰撞。
但不碰撞并不意味著安然無恙,太陽系目前的范圍是2-3光年,科學家認為奧爾特云就是太陽系的邊界,在那里停留著大規模的長周期彗星,除此之外柯伊伯帶內也有很多天體碎片。
如果未來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發生碰撞,在地球周圍突然有其它恒星靠近飛行,即使不發生碰撞,那麼因為引力干擾的干擾,也很可能導致很多太陽系邊疆的天體,受到引力的干擾,最終一頭扎向太陽系內部,屆時很可能就是天體集中往地球上招呼了。當然存在月球和木星,還是可以為地球「遮風擋雨」的。
地球不受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碰撞融合的影響,那麼人類文明自然也就不會受到影響,當然前提是人類可以活到幾十億年之后,其實按照目前人類能折騰那個勁,地球的氣候環境、生態環境受到很多不可逆影響,或許根本用不上幾十億年的時間,地球就已經失去了供養生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