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夢想是星辰大海,而實現這個夢想的第一步,應該就是在其他的行星上登陸,就算人類不能親自去,發射一些探測器也是可以的。在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都是與地球相鄰的行星,其中金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大約為4050萬公里,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卻大約為5500萬公里。
相比之下,登陸金星應該更容易一點,從理論上來講,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從地球飛到金星只需100天,然而近些年來,人類卻只熱衷于登陸火星,而對登陸金星卻毫無興趣。為什麼人類會放棄登陸金星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在我們人類眼中,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球之外最亮的天體,因此在很久之前,人類就已經對金星格外關注了。
隨著觀測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逐漸意識到金星是一顆距離地球很近的巖石行星,并且其體積、質量和密度都與地球非常接近,這無疑進一步提升了人類對金星的關注度,人們甚至還樂觀地猜測,金星很可能也像地球一樣,是一顆生機勃勃的星球。
然而金星有一個濃密的大氣層,這導致了人類在地球上僅憑望遠鏡根本就無法看到金星的表面,所以大家都很期待能夠向金星發射探測器。
1961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的第一個金星探測器——「金星1號」,但遺憾的是,由于該探測器朝向太陽的那一面的傳感器過熱,此次探測任務以失敗告終,但這也開啟了人類探索金星的序幕。
1962年,美國發射的「水手2號」成為了首個成功飛越金星的探測器,在飛越金星的過程中,其與金星的最近距離不到3. 5萬公里。然而「水手2號」傳回的數據表明,這顆星球的表面溫度居然高達400多攝氏度,很明顯,如此高的溫度根本就不適合生命生存,這無疑是很令人失望的。
盡管如此,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美國和前蘇聯仍然向金星發射了幾十個探測器,前蘇聯還進行了一系列登陸金星的任務,在1961年至1983年期間,前蘇聯發射了28個金星探測器,其中有13個進入了金星大氣層,有8個在金星表面成功登陸。
↑「金星9號」于1975年拍攝的圖像,這是人類第一張金星表面的真實圖像。
這些探測器傳回的實測數據表明,金星擁有極為稠密的大氣層,以至于其表面大氣壓力高達地球的92倍左右(這大概相當于地球海洋水深900米的壓力)。
金星大氣層中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碳,占據了金星大氣質量的大約96. 5%,而其余的氣體大部分是氮氣,還含有微量的其他氣體(如二氧化硫)。
↑「金星13號」于1982年拍攝的圖像,這是人類首張金星表面的彩[色.圖]像。
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金星上產生了太陽系中最強的溫室效應,導致金星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464攝氏度,如此高的溫度甚至超過了一些金屬(如鉛)的熔點,所以金星表面根本不可能存在液態水。
更重要的是,金星表面基本上是等溫的,無論是赤道還是兩極、是高山還是低谷,其溫度都與464攝氏度差不多,這就意味著,在金星上并不存在「涼爽之地」,無論探測器在金星表面的哪個區域登陸,都無法躲過高溫的侵襲。
除此之外,金星厚厚的云層中還存在著大量的硫酸,這些硫酸會時不時地凝結成「雨滴」紛紛揚揚地灑向地面,而由于金星表面的高溫,這些「硫酸雨」在掉到地面之前又會蒸發,隨著這個過程的反復進行,在金星的近地空間中就形成了一個大范圍的酸性環境。
高溫、高壓和高腐蝕性,使得金星上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以至于人們將其形容為「地獄行星」。在這樣的星球上,別說是人類了,就算是堅固的探測器都不能堅持多久,實際上,在前面提到的8個成功登陸金星的探測器中,堅持時間最長的「金星13號」,也就只在金星表面工作了127分鐘。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登陸金星風險很大、回報卻很小,畢竟每一個探測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正是因為如此,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人類就放棄了登陸金星,而近距離探測金星的方式則只有飛越和環繞這兩種,可以預見的是,在科技發展到足以應對金星上的惡劣環境之前,人類都不會重啟登陸金星的任務了。
與金星相比,火星就要好得多,盡管火星更遠一些,并且其自然環境對人類也很不友好,但人類的探測器卻可以長時間地在這里工作,而以人類目前的科技,也可以在火星上建造適合人類長時間停留的封閉基地,所以火星當然也就成為了人類登陸其他行星的首選目標,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人類的身影就可以出現在火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