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天文學比較感興趣的人都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大多數恒星系統都被證實至少由兩顆以上的恒星構成,但我們所生活的太陽系就非常特殊,太陽系只有一顆恒星,那就是太陽。
科學家其實一直在尋找,太陽系是否存在過第二個太陽。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物理學家穆勒就太陽系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太陽可能存在一顆伴星。
這顆伴星可能是一顆距離太陽非常遙遠的紅矮星,它以橢圓形軌道繞著太陽進行公轉,每近3000萬年左右就會進入太陽系的邊界(奧爾特云),并攪動許多彗星進入內太陽系,從而對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周期性的物種大滅絕。
雖然這顆伴星還未被人類發現過,但科學家卻為其起了一個名字:涅墨西斯星,盡管如此,太陽系的邊界奧爾特云卻為尋找太陽伴星提供了不少線索。
奧爾特云由冰微行星組成,這些冰微行星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包圍住太陽系的球體云團,它也被稱為太陽系的邊界。從奧爾特云到太陽的距離,大約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1萬倍。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太陽系迄今為止只存在過一顆恒星的話,那麼構成奧爾特云的物質理論密度應小于如今測量到的實際密度,這種偏差不得不讓人相信,太陽系其實存在過兩顆恒星,即兩個太陽。
科學家認為,假如能夠發現奧爾特云被太陽系兩個太陽吸引過來的線索,那麼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將被全部推翻,而且也解決了地球生命周期性滅絕的疑問。有科學家推測,來自奧爾特云的彗星為地球帶來了生命的基礎:水。
但彗星的到來也導致了諸如恐龍大滅絕等事件,涅墨西斯星為何又憑空消失了?它又去了哪里?
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尋找它,它很有可能被一顆掠過太陽系的恒星帶走了,同時帶走的還有奧爾特云的大部分物質,這顆伴星已經來到了人類從未觀察到的銀河系的某個區域。
十六年前,國際天文聯合會組織正式將冥王星驅逐出行星之列,從此以后冥王星被確定為矮行星,八大行星中的概念得以最終形成。但天文學家仍然在太陽系中尋找第九號行星。
通過理論分析和電腦模擬,九號行星確實存在,且每次研究的結果都頗為接近,和其他氣態星球不同的是,九號行星的質量非常大,體積是地球的四倍,質量是地球的十多倍,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每轉一圈需要大約2萬年左右。
科學家們猜測,九號行星可能是在地球剛誕生時,被太陽所捕獲的一顆系外行星,當星系中含有多顆恒星時,恒星之間的位置并不是相對靜止的。
幾顆恒星也經常會相互掠過,「狹路相逢」時,太陽可能拉拽了其他恒星系統的多顆行星,到這逐漸脫離了星團,并逐漸形成了我們所在的太陽系,這和穆勒的伴星理論不謀而合,太陽曾在伴星的幫助下捕獲了第九號行星。
在近幾年的天文觀測活動中,科學家在遙遠的外星系中觀察到了在海王星軌道以外運行,且離太陽距離相同的星體,它們被稱為跨海王星天體。
這些奇特的天體非常遙遠,科學家分析,影響跨海王星天體以特殊軌道運行的并不是海王星,而是人們一直在尋找的第九號行星。 九號行星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其到太陽的距離可能是地球到太陽的近千倍。
還有部分科學家認為9號行星很可能只是一個原始黑洞,但并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原始黑洞真實存在,科學家們假設的依據來自光學引力透鏡實驗發現的引力異常。
2022年,威拉魯賓天文台將正式啟動,最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尋找冥王星以外的外太陽系天體,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發現第二個太陽和九號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