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一月新番沒有爆款,無論是藝術性還是娛樂性,都不算十足優秀。
但是小編今天要介紹的這篇,竟然低至5.7分。
按理說《東京24區》應該是部值得人期待的原創動畫。
由出品過《約定的夢幻島》、《妖精的尾巴》、《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的CloverWorks(簡稱CW社)制作,由《JOJO的奇妙冒險》系列導演津田尚克執導,制作方面強強聯合。
而《東京24區》本身的設定也很吸引人。
一座在東京灣飄浮的人工島「極東法令外特別地區」——統稱「24 區」,這里是亞洲少有的以危險、繁華、鬧區而聞名的地方。
因為是特殊地區,所以此地由聯合國統治,現在準備歸還日本。然而這項方針卻因為三個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偏差。
三少年其名柊太、弘樹、蘭。他們自幼一起長大,盡管有著不同的出身、愛好、性格,但關系卻極好,有個三人組的名稱:RGB。
藍毛柊太、綠毛弘樹、紅毛蘭
但是這一切美好卻在某一事件后發生了巨大變化,三人自此分道揚鑣。
而一通來自幽靈的電話,將「未來的選擇」擺在他們面前,三人用自己相信的方式,保護心愛的 24 區和人們的未來。
從這些背景來說,《東京24區》拿到5.7分簡直不可思議。
從人物塑造、劇情架構、內容深度三方面來說,《東京24區》似乎都只是匆忙填充出一個框架就草率交稿的作品。
以下涉及高濃度劇透,三少年我們就簡稱為紅、綠、藍。
在他們關系還甚好的時候,一所小學發生了火災,而三人的好友明日寶為了救人進入現場。
小藍體魄強健,要第一時間沖進去救人,小綠(明日寶的哥哥)主張呼叫救援,而小紅則在用熱感器確認同伴的位置,二人都要求小藍等一等。
小藍為了救人,將自己的后援隊好兄弟打暈了(我狠起來連我自己后路都斷)。
還一臉天真、驕傲、自豪地宣言:「我一定會救她出來的,我可是英雄!」
是不是有強烈的既視感?比如,我的王的力量啊!
結果自然是失敗,明日寶不幸身亡,三人自此不再聯絡。
對人物臉譜式、模式化、甚至小丑化的刻畫,劇情推進的套路、刻板、不合理,是《東京24區》差評居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偶然再會時,他們卻一起接到了已經死去的明日寶的來電。這來電與眾不同,三人腦內直接傳進一幅畫面:
好友麻里由于腳卡在鐵軌中間動彈不得,眼看剎車失靈的列車呼嘯而來......
明日寶的聲音給了三人致命而經典的選擇——是要犧牲車內的多數人拯救這一個無辜者,還是犧牲一個無辜者拯救車上的多數人?
第一集的看點來臨,接到電話后三人似乎被莫名力量強化,小紅依靠著駭客技術找到了麻里所在的位置。
小綠為了阻止列車遇難,勸說政客父親停止切換軌道(父親想切換軌道是基于女孩遇難,社會輿論不會放過他),并且讓小紅開啟列車的緊急剎車。
這一幕無疑傳達出了兩件事,三人共同的選擇是完全保證多數人的安全,盡力保證少數人的安全。
小綠小紅做完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就將希望寄托在了小藍柊太身上,讓英雄去拯救少女。
小藍這次也不負眾望,成功變身,在最后關頭一把抱住腳卡在軌道上的麻里,與死亡擦肩而過。
列車難題,就這麼被兒戲地解決了,最重要的部分交給英雄來做。
而今天發生的事,似乎就是為了暴露出「豆腐渣工程」嚴重的安全隱患:政客為了刺激發展,沒有做好足夠的質檢工作就開始運營,導致剎車失靈。
事情圓滿解決,小編也迎來了兩個疑惑:選擇放棄少數人的做法是正確的嗎?英雄是世間兩全的唯一希望嗎?
第三集迎來了龍卷風選擇,依然是兩個選項,讓身強體壯的人先逃走,就會有弱者因為逃生路線被堵住而死亡,若要拯救弱者,就會有英勇犧牲之人。
這次卻沒那麼簡單,為人正直的老師犧牲了,傷亡也比較慘重。
因為一個英雄,救不了所有人。
現在小編回到第一個疑惑:在列車難題中,選擇放棄少數人、拯救多數人是正確的嗎?
我們可否為了保證大多數人的生命、利益或實現更偉大的目的,將少數人當做工具。或許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可以,犧牲一個人就能救100個人,這份選擇看起來并不難。
那麼假設某文明由于缺少女性面臨滅亡,犧牲一小部分女性的人權、人生、自由、甚至生命換得文明延續是否合理?這時可能有人猶豫。
將巨觀選擇縮小到具體的人之后,我們就能發現,一旦允許將少數人當做工具,文明已經開始異化。即便是看起來最難的命題——直面人數多寡的生死時,也一樣是泯滅人性的。
那些主動選擇犧牲他人的人值得拯救嗎?誰又有權利替某人決定他必須犧牲?只要允許一個人被當成工具,所有人就都被允許當成工具,你能永遠保證自己是大多數嗎?
也許是下次,也許是下下次,被放棄、被犧牲的人就輪到自己。現代文明絕不應該認同對人的利用,無關多寡。只有出于自愿,才稱之為犧牲,因為這樣的人是英雄。
動畫中有不少關于熱血的刻畫。比如英雄小藍,在第一次列車難題中,竟然回到了初次英雄行動失敗的魔障。他一邊向麻里飛奔,一邊想著沒能拯救明日寶。
他鼓勵自己,這是明日寶給自己的機會,他會拯救一切!
這一部分的熱血,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在本劇中已經相對比較細膩。
而下一幅熱血畫面就過于敷衍,三個人面對困難被一句「只要你們三個集合起來,就沒有不可能的事」而充滿干勁和希望。
還有這樣過于中二的宣言:「我要用我的藝術創造避難所,我不容許自己保護不了弱小。」
這和第一集救人失敗的「我可是英雄」簡直是異曲同工之妙,讓觀眾感到滑稽、可笑。
小編本認為,這是《東京24區》的另一處致命傷,就是將其熱血內核刻畫成中二,氛圍過于直白。不過小編卻發現,一旦出現這種「小丑」劇情,就是主角們面對重大失敗的時候。
《東京24區》一上來就拋出了頗具沖擊性的列車難題,揭露出政治黑暗的一角,在新鮮設定下填充的價值觀其實非常老套,能看出這部作品在內核上野心勃勃,但是否能夠做得出彩,可能要打一個問號。
三名男主角各自信奉的價值觀——個人英雄主義、少數統治派、無人統治派。他們就像三原色一樣,各自有著非常鮮明的主張。
小紅從事涂鴉事業,為無政府主義派,他的出身和主張都從草根出發,滿臉寫著對精英管理的反叛——自由。
小綠則恰恰相反,他認為為了保護人民,只有推動良好地政治,哪怕這政治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骯臟交易,哪怕人民交出了自由和權力,也在所難免——秩序。
而小藍就簡單多了,一人救盡天下人——英雄。
在后續的更新中,自由、秩序、英雄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動畫將給出怎樣的思考我們不得而知。
它很難給予人們唯一正確的答案,而這些價值觀雖然毫無新意,卻仍然值得人們深思,因為這是人類仍在不斷踐行、不斷修正的路。
究竟哪種統治形式更民主、更安全?當小綠的秩序大于「人」本身,這秩序還是為了保護人民而生的嗎?小紅的無政府主義,將帶來全新的自由還是全新的混亂?
康德曾經說「人是最終的目的」,其他一切都是手段,哪種手段背離了目的,就需要作出改變。
而全片最重要的男主小藍,讓小編回到第二個問題:英雄是世間兩全的唯一希望嗎?在2022年,我們還可以指望出現一個超級英雄?
英雄最基本的條件不是超能力,而是共情能力,在長期「他者冷漠」的社會環境下,能夠尋回共情、尋回幫助他人的沖動,不再冷漠和無視,就已經是一個英雄。
一個英雄救不了的,數以萬計的英雄或許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