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恒星并非永遠存在,科學家表示,我們現在觀測到的一些恒星實際上已經死亡了,也就是說伴隨著太陽的消亡,太陽系也將不復存在。
宇宙中的恒星千變萬化
不過每個恒星的壽命都不相同,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它的生命長短呢?是質量,并且二者之間的關系呈反比,也就是說,質量越大的恒星,壽命更短。
那麼太陽是靠什麼維持那麼久的生命?距離太陽死亡還有多長時間?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太陽到底用了什麼燃料,持續燃燒了46億年?何時會燃燒完?
持續燃燒的太陽
雖然在銀河系中,太陽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部分,但是對于太陽系本身而言,太陽確實無比巨大的存在。
太陽的質量巨大
要了解太陽有多大,可以先看看太陽系的大小。
以冥王星做參考,它是第一顆被發現于科伊伯帶的天體,幾乎位于太陽系的邊緣。
可怕的冥王星
在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中,它的體積可以排在第9位,據觀測其運行軌道距離太陽都有近40個天文單位,大約60億千米的距離,而實際的太陽系范圍卻還要比它大數十倍。
科學家對太陽的大小進行估算,它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直徑的109倍,而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整個太陽質量占據太陽系的99.86%。
由此可見,繞太陽運轉的八大行星,毋庸置疑成為了太陽的臣民,它們擁護太陽的崇高地位,主要是為了汲取太陽散發出的能量。
八大行星只是太陽系的邊角料
盡管地球只能接收到太陽22億分之一的能量,但實際上每秒可以卻可以達到4000萬噸TNT當量!
所以,太陽就是太陽系中當之無愧的大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太陽要發光發熱,就需要持續不斷地消耗內部的質量,所以其核心的質量幾乎占據了太陽質量的一半。
構成恒星的成分大多都是70%多的氫、大約20%的氦,剩下1%-2%就是其他重元素。
氫和氦是主要元素
一般而言由于恒星的質量不同,其引力和內部產生的高溫高壓也不相同,由此也決定了其內部物質「燃燒」的時間長短。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當然我們清楚一個事實,雖然我們看到的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火球,但實際上它并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燃燒」自己的內部。
畢竟物質的燃燒需要氧氣的參與,而宇宙大部分屬于真空狀態,自然不存在氧氣了。
物體燃燒需要氧氣參與
所以太陽內部的「燃燒機制」,屬于元素的核聚變反應。
科學家根據主序星的演化模型,并基于放射性測定年代法來測量太陽系中最古老物質的年齡,得出太陽目前已經「燃燒」并持續了46億年。
那麼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太陽持續「燃燒」的一生
太陽在消耗元素的時候,會首先進行氫核聚變 。
核聚變
氫的同位素氕、氘、氚,尤其是氕,會在超高溫和高壓的條件下使得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使得兩個原子核碰撞在一起。
二者發生聚合作用,由此形成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
在這個過程中4個氫原子核就會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它的質量虧損位0.0276個單位,每秒轉變成氦的大約有400萬噸氫,但實際消耗掉的氫原子核卻有6億噸左右。
氫核聚變為氦核
不過大家可能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屬于熱核反應,而這恰好也是氫彈爆炸的基礎。
那麼為什麼太陽一直發生核聚變,卻沒有爆炸呢?
這其實是因為太陽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使得質量不斷向內部坍縮,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外殼。
太陽內部核心的溫度達到1500萬℃,但這并不影響它發生聚變,因為它還擁有相當于2500億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力。
太陽擁有一個致密的內核
因此盡管核聚變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壓,但它在向外擴張產生巨大張力的時候,還有巨大的重力和壓力將其約束其中,所以太陽才沒有像氫彈一樣直接爆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太陽內部含有大量的氫,但并非所有的都能參與核聚變,所以只有位于核心的氫才能釋放出能量,其占比大約為33%。
核聚變
不過在過去46億年間,這些氫核聚變消耗的太陽質量不過才0.03%,但我們知道恒星的壽命有限,它終究會將內部的物質全部「燃燒」殆盡。
那麼太陽還能「燃燒」多久呢?
太陽已步入中年階段
恒星的分類方式有多種,太陽則屬于黃矮星,它的質量、大小和亮度等都只能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科學家根據計算,太陽總質量大約為2×10^30千克,而位于核心的氫總質量只有太陽總質量的1/10,大約為2×10^29千克。
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
由此計算出,太陽在主序星的實際壽命只有100億年左右,也就是說,太陽的氫核聚變還會持續大約54億年。
一般來說,恒星內部的元素燃燒總有個先后順序,當太陽將內部的氫元素全部燃燒殆盡后,就會進行 氦核聚變。
此時太陽已經進入紅巨星階段,每三個氦核聚變成一個碳核,此時恒星內部的溫度已經接近1-2億℃。
緊接著就是碳核聚變,此時太陽的質量已經逐漸下降,并且內部也變得更加復雜。
在外部氫元素的包圍下,氦層中還有一個深埋的碳球。
這時太陽對地球、火星等行星的引力也會降低,太陽系也逐漸開始瓦解,各行星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一顆弱小的白矮星
一顆恒星的結局也與其質量、大小直接相關,目前科學家根據對天體的觀察,其最終的結局就只有3種: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兩顆中子星快速繞轉
超出太陽質量5倍的大質量恒星,在主序星階段結束后,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此時它們就會憑借自己的質量成為一顆中子星或黑洞。
但是此時屬于紅巨星的太陽,內部的溫度持續升高,此時核聚變逐漸轉移到外層,使得輻射強度超過重力,太陽不斷膨脹,表面的溫度也就不斷下降。
最終,它的外層散布到太空成為行星狀星云,內部核心則逐漸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不過此時我們還無法看到它的存在。
白矮星亮度很高
由于紅巨星由于外部發生不穩定的脈動震蕩,使得內部的和反應也很不平平衡,當這個狀態達到極限的時候,太陽就會發生爆發,將核心之外的物質統統趕走,只留下中間的白矮星。
這時太陽終于開始退休享受它的晚年生活,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也不再進行自轉。
盡管最初形成白矮星的時候,溫度還比較高,但隨著能量來源的缺失,它的亮度會逐漸降低,直到它變成宇宙中冰冷的黑矮星。
概念上的黑矮星
不過就目前觀測宇宙的情況來看,其中最年長的白矮星仍舊在向外輻射數千K的溫度,所以太陽一時半會兒也不會變成黑矮星。
就人類而言,如果沒有移民到太陽系外的能力,那麼就不可能見證太陽的隕落。
因為科學家發現,太陽在主序星上每燃燒氫10億年,其亮度就會增加10%,也就是說太陽接收的熱量會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就是地球升溫,水資源蒸發,紫外線威脅地球生命等情況。
所以在太陽持續「燃燒」的這個過程中,留給地球生命的時間可能只剩下10億年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