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時候都做過一個實驗:拿一個放大鏡,放到太陽底下,會發現太陽光透過放大鏡能夠將紙團點燃,其中的原理是聚光發熱。
試想一下,一萬多面鏡子組成的放大鏡效果會怎麼樣?會不會產生漫天大火?
在新疆的戈壁灘上,就有一座由14500面定日鏡組成的「天空之鏡」,從天空俯視下來,猶如一朵巨大的銀色「向日葵」,逐日聚光,熠熠生輝,場面比科幻大片還壯觀。
近段時間,新疆第一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哈密5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發電站正式運行,進入了穩定的發電期,實現了機組全容量滿負荷發電重大里程碑,為新疆綠色低碳發展指引了方向。
哈密項目運用了當今最先進的塔式熔鹽發電技術和聚光集熱系統技術,由全球領先的電站設備研發制造商東方鍋研發的,不僅能夠實現污染零排放,還能通過儲蓄實現24小時持續發電,預計每年可向電網提供2億千瓦時的清潔電。
「天空之鏡」位于新疆哈密伊吾縣淖毛湖鎮的戈壁上,這里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平均太陽總輻射量達每平方公尺6000多兆焦,全年光照達4000個小時,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天空之鏡運用當今最先進的塔式熔鹽發電技術和聚光集熱系統技術,采用獨特的正五邊形定日鏡和穩定的雙推桿偏心結構以及先進的動態多目標控制技術,能夠自動精準地跟蹤捕捉太陽光,實現與吸熱器的適時精準耦合。
光線聚集到吸熱塔上時,形成極高的溫度,里面的熔鹽就會融化,并從吸熱塔流入下方的熔鹽罐中,高溫的液態熔鹽儲存大量的熱量,將約290攝氏度的熔鹽加熱成565攝氏度的高溫熔鹽,然后通過蒸汽轉動能驅動發電機,俗稱「燒水發電」,熔鹽冷卻后又重新回到吸熱塔上。
這樣的發電形式,能夠最大效率地捕捉和利用太陽能,且不浪費任何能源,被稱為太陽能的搬運工也理所應當。
太陽能是可再生能源,與其他的能源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首先,光熱發電站不需要消耗金屬和化石能源,生產和發電環節清潔無污染,而且熔鹽和水資源可以重復利用,節能環保。
其次,采用這樣的發電方式,每年可以減少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有害物的排放,相當于一萬畝森林帶來的環保效益。同時每年還可以提供約2億千瓦的清潔電,滿足十幾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緩解區域用電壓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最后,太陽能光熱發電與常規化石能源熱力發電原理相同,熱能轉電能,直接輸出交流電,不用像光伏和風力發電那樣需要逆變器轉換,電能質量好,穩定性高,可以實現無障礙電網對接。
說了這麼多,一定有人想問,晚上沒有陽光照射,該怎麼辦呢?
熔鹽塔式光熱發電最突出的優勢,就是集發電與儲能于一身,在夜里仍能正常運作,高溫熔鹽還有著很高的溫度。
這得益于高溫熔鹽能將白天的熱能儲蓄下來,到了沒有太陽或光線不足時,熔鹽儲蓄的能量會支持電站發電,擁有13小時儲熱系統,能夠實現24小時不間斷發電。
由此可見,由近1.5萬面超級鏡子組成的光熱發電站,就像一個節能環保的「超級充電寶」,白天蓄能,晚上持續發電,對于保證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種理想的可再生能源調峰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