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深度解析
二次元頭條
超夯盤點
天文科普
同人恶搞
情报搶先看
Cosplay聚集地
    
霍金晚年發現了什麼?為什麼他堅信上帝不存在?臨終遺作揭曉答案
2023/01/29

2018年3月14日,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國劍橋家中與世長辭,享年76歲。

有人說,他只是離開了輪椅,回到了他最愛的浩瀚宇宙。

《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台詞:

「即使把我關在一個果殼里,我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著無限空間的君王。」

這句話用在霍金身上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學術上,他是探索引力和和黑洞屬性的一代領導者。

生活中,他是不斷挑戰極限的戰士。

晚年時期,霍金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以及著作中提到:

不必去祈求上帝點燃導火紙,來啟動宇宙的運行。

沒有誰創造宇宙,也沒有誰指引我們的命運。

霍金的一生究竟經歷了什麼,他又研究出了什麼,才讓生活在基督教家庭的他,成了堅定的無神論者呢?

他在臨終前,又給人類留下了怎樣的啟示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霍金的故事。

天才降生

16世紀末,17世紀初,意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從實驗中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許多臆斷,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

後來,伽利略用他發明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了一系列支持哥白尼日心說的天文現象,

讓人們明白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沒有圍著地球轉。

1642年1月8日,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病逝,終年78歲。

300年后的同一天(1942年1月8日),一名男嬰在英國牛津降生,

父母給他取名Stephen Hawking斯蒂芬·霍金。

伽利略和霍金同為劃時代的物理學家, 前者的忌日與后者的生日正好相差整整300年,這一美妙的巧合一直為物理學界津津樂道。

也正是在這300年間,歷史見證了樸素的經典物理學向以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的跨越。

霍金的父親Frank Hawking弗蘭克 · 霍金,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是一位熱帶病專家。

母親伊莎貝爾 · 霍金Isobel Hawking也畢業于牛津大學,主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

霍金一家在他們所居住的小鎮上是出了名的「高知怪咖」,每一位家庭成員都絕頂聰明,但行為方式也都超乎尋常。

每當用餐時,家中就會上演經典的一幕,人人手邊都放著一本書,邊吃邊看,偶爾遇上精彩的內容就交流幾句心得。

霍金曾回憶,小時候他們的房子總是看起來那麼簡樸,沒怎麼裝修,也沒什麼傢俱。

他的父母很少會把精力過分地放在打掃房間、整理衣物這些瑣事上,時間都是用來工作和思考。

父親Frank經常一出差就是3個月,工作對他而言就像生命一樣重要。

母親Isobel是研究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她每天除了照顧孩子和家庭外,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但絕不是房子裝修的事兒。

對他們全家而言,追求知識與人生價值,才是值得花費精力的。

1959年,17歲的霍金和父母一樣入讀牛津大學,他攻讀的是物理專業。

霍金估算過,在牛津3年期間,他大約只用功讀書了1000小時,平均每天1小時。

因為課本上的知識對于他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

有一次,一位輔導老師從一本教科書上挑出了一些題目讓學生們回去思考。

在接下來的一次輔導課上,霍金直接告訴那位輔導老師,他沒辦法解這些題目。

當被問及原因時,霍金用了20分鐘的時間指出了那本教科書上所有的錯誤。

臨近大學畢業時,霍金向劍橋大學遞交了申請,準備攻讀宇宙學博士。

但問題是,想要以博士生的身份在劍橋繼續深造的話,霍金就必須取得牛津大學的一等榮譽學位。

或許是因為此前厭倦了在牛津的學習生活,霍金成績并不優異,甚至連前50%都擠不進去。

為了應對大學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那段時間霍金每天的學習時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個小時。

然而,成績出來后,霍金還是被卡在了一等和二等之間,他不得不面對一場面試加試。

面試中,霍金耿直地說道:「如果你們給我評第一等,我將去劍橋。如果你們給我第二等,我只能待在牛津了,所以希望你們給我第一等。」

沒想到,比霍金更耿直的是牛津的考官們。他們真的給了霍金第一等榮譽學位,親手送走了這顆物理學界的未來之星。

就這樣,霍金順利入讀劍橋大學,并在那里遇到了他一生的摯愛。

霍金雖然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有基督教的背景,但母親年輕時曾加入過英國共產黨。

霍金本人從13歲開始就深受羅素等實證主義的影響,只求知于經驗材料,拒絕和排斥形而上學的思辨。

當身邊的朋友都一個接著一個地決志成為基督徒時,霍金卻不以為然。

然而,青年時的霍金絕對不會想到,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會是一位堅信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基督徒。

世界觀與信仰的不同也為兩人之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愛是希望

1963年,21歲的霍金在新年派對上,遇到了正準備入讀倫敦大學文學系的簡·王爾德(Jane Wilde)。

霍金對眼前這個美麗大方的女孩一見鐘情。搭訕時,他將理科生獨特的撩妹技巧發揮的淋漓盡致。

舞會昏暗的燈光下,霍金問簡:「你知道為什麼男生胸前的白襯衣和領結會比女生的禮服還要耀眼?」

簡好奇地問:『為什麼呢?』霍金得意地揭曉了答案:『是洗衣粉,因為洗衣粉中的熒光物質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光』。

簡被眼前這個看似木訥的大男孩深深吸引了。兩人談天論地,聊科學、聊藝術,直到舞會散場,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臨別前,簡塞給了霍金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自己的電話號碼。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這樣萌芽了。

郎才女貌,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然而不久后,那個可怕的疾病找上了霍金。

最初,他只是時常感到腿腳遲鈍發軟。一次趕火車時,因為站不穩狠狠地摔了一跤。

後來手開始發抖,寫出來的字歪七扭八。再到有一次,霍金在去上課的路上,毫無征兆地暈倒了。

隨后,他住院了2周,接受了各種令人不適的檢查。診斷結果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凍癥」 。

那是一種與運動神經元相關的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

醫生告訴他,漸凍癥無藥可治,患者通常只能活兩到三年,最后會因為呼吸肌肉失效導致肺炎或窒息而亡。

霍金問醫生:「那大腦會怎樣?」醫生告訴他,大腦不受影響,你的思想依然在,只是到最后就沒人知道你在想什麼了。

這一瞬間,曾意氣風發的天才少年被擊垮了。他一時無法接受如此沉痛的打擊,躲在家中誰也不見,也不和簡聯系。

但簡沒有放棄霍金。她勇敢地站在霍金面前,對他說:「我要和你在一起,有多久是多久,時間不長的話,兩年也可以。」霍金剛想反駁,簡就吻了上去。

1965年,霍金與簡舉行了婚禮。1967年,他們的大兒子羅伯特·霍金Robert Hawking出生了。

3年后,又有了女兒Lucy Hawking露西. 霍金。1979年,小兒子Timothy Hawking蒂莫西·霍金誕生。

霍金打破了醫生對他壽命的預期,活過了30歲,40歲,甚至70歲。

他後來在自傳《我的簡史》中回憶說,是簡的堅定重燃了他對生活的希望,給了他活下去的動力。

婚后的25年里,簡日復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起居,操持著整個家,同時也見證了霍金如果從一個籍籍無名博士成為了享譽全球的偉大科學家。

霍金輻射

1783年,英國地質學家、天文學家約翰·米歇爾(John Michell)提出了一個猜想:

會不會存在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密度非常大,大到由它所產生的巨大引力會讓任何東西都逃逸不出去,甚至是光。

如果連光都逃不出去,那麼這個天體,從外面來看就是黑乎乎的一片。

約翰·米歇爾(John Michell)被認為是第一個提出「黑洞」這個概念的人。

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在一次學術會議上,靈光一現,想到了「Blackhole」這個詞,用以描述200年前米歇爾的猜想。

從此,「黑洞」一詞開始廣為流傳。

而霍金,終其一生都在探索有關黑洞的奧秘。

他的科研成果數不勝數,但如果非要在其中挑出幾個最突出的,那就非「霍金-彭羅斯奇點定理」 和「霍金輻射」莫屬了。

1965年,博士還沒畢業的霍金正在為博士論文的選題發愁,

此時,他看到了著名英國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Sir Roger Penrose)發表的一篇關于黑洞的論文。

研究認為,黑洞是由超大質量恒星在生命盡頭(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之時,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的。

黑洞的邊界叫做「事件視界」,掉入事件視界以內的任何物質都無法逃離出來。

這些物質或光會被強大的引力壓縮到位于黑洞中心的、密度無窮大的一個點,這個點被稱為「奇點」。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一切已知的物理理論在奇點處都會失效。

因此此前科學界對于奇點是否存在一直持懷疑態度。

直到1965年,彭羅斯在論文中,用幾何與拓撲方法證明了奇點的出現是廣義相對論的必然推論。

但彭羅斯的推導過程是建立在一系列特定條件之上的,比如說引力坍縮時質量守恒,但這樣的假設又從某種程度上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1970年,霍金與彭羅斯合作,去掉了一些不必要條件,得到了「霍金-彭羅斯奇點定理」。

簡而言之,就是彭羅斯之前得出了奇點必然存在的結論,但是推導不太嚴謹,與霍金合作后,堅實地打消了科學界的疑慮。

我們知道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那麼如果按照時間線反推的話,可以想象宇宙會不斷縮小,

最終坍縮為一個密度無窮大體積無窮小的點,這個點就是「大爆炸奇點」 ,

也是目前主流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所認為的「宇宙的起源」。

1971年,霍金提出了「 黑洞面積不減定理」,指出當黑洞形成以后,隨著時間推移,黑洞的事件視界表面積總是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第二年,黑洞的命名者約翰·惠勒的一位研究生、也是黑洞熱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雅各布·貝肯斯坦注意到,

黑洞面積不減定理像極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的大意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內,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過程不可逆。

另一種表達方式是系統總是從有序演化到無序,過程不可逆。

而熵代表的就是系統的無序程度或者叫混亂程度。

霍金這邊對貝肯斯坦的蹭熱度表示很不滿,他喊話貝肯斯坦說:

「你丫的別胡說八道,黑洞沒有熱熱輻射,哪來的熵!」貝肯斯坦被懟的臉紅脖子粗,

但又無法反駁,因為他也覺得,黑洞確實沒有熱輻射呀。

然而,霍金剛把別人氣炸,自己就反悔了。

他想到,傳統的黑洞研究只考慮了廣義相對論,如果把量子力學也放進入去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在空間的任何地方,都有許多的粒子和反粒子對在瞬間產生,又瞬間湮滅。

看似真空的地方其實也是暗流洶涌的。

無數粒子反粒子方生方滅,流動不息。黑洞的邊界上,也是如此。

如果在事件視界上,有一個瞬間產生的反粒子被黑洞吸收了,那麼與之成對的、本該同步湮滅的粒子現在就不會湮滅了,它將作為一個持續存在的真實的粒子出現在世界上。

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就相當于黑洞發射出了一個粒子。

同理,如果被黑洞吸收的是粒子,那麼發射出來的就是反粒子。這種效應,就叫做 霍金輻射

也就是說,把量子力學也考慮進來的話,黑洞并非絕對的黑,也并非一只只進不出的貔貅。

如果有光子輻射出來,那麼黑洞就不再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天體。

從這種角度出發,黑洞并不是必然會長大的,如果它不斷吸收反粒子,也可能會越變越小,甚至最后消失。

1974年,霍金將這一理論以《黑洞爆炸》為題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1978年,霍金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你問一個人跳進黑洞會發生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他不太可能存活下來。

不過另一方面,雖然構成他的原子都回不來了,但他的質能會回饋給整個宇宙。」

霍金的話通俗點說就是,如果一個宇航員不幸落入黑洞,黑洞的質量將增加,

但增加的能量將以輻射的形式歸還宇宙,宇航員被「再循環」。

這樣的場景恐怕要令無數幻想穿越黑洞的科幻作家失望了。

但霍金輻射卻讓科學界看到,如何巧妙地將重力和量子力學聯系起來,來解釋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黑洞)。

霍金在劍橋的導師丹尼斯·夏默(Dennis W. Sciama)毫不隱晦地稱贊霍金1974年的那篇論文是「物理學史上最美麗動人的論文」。

1979年,霍金成為了劍橋第十七位盧卡斯教授。

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是劍橋大學授予數理學者的一個最高榮譽職位。

同一時間只授予一人,此教席的擁有者被稱為「盧卡斯教授」。

經典力學之父牛頓和量子力學大神狄拉克都曾經是盧卡斯教授。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會問了,霍金既然這麼牛,那他為什麼沒有拿到諾貝爾獎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

因為霍金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很難用實驗對霍金的理論進行驗證。

而諾貝爾獎的評選又極其慎重,篩選對象都是那些經過大量實驗驗證、得到公認的科研成果。

2020年,霍金去世2年后,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霍金的老朋友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

以表彰他「發現了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堅實預言」。

另一半則授予了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

以表彰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致密物體。

按照規定,諾貝爾獎不會授予已經離世的人。

有人說,如果霍金還活著,不知道2020年的諾獎,會不會有他的1/4。

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認識霍金,并非因為那些高冷的科學,而是他普及科學的姿態。

1988年,霍金出版了《時間簡史》一書,在全球的累計銷量超過了2500萬冊,創造了科普史上的神話。

如果說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稱的上「偉大」二字的話。

那麼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可以說是無人能及了。

通過《時間簡史》這部超級暢銷書,「黑洞」成了當代最流行的科學術語之一。

這應該是繼愛因斯坦相對論以來,艱深科學問題被時尚文化操作的最成功的一次。

當然了,即使霍金已經竭盡全力把深奧的話題寫得通俗易懂,

但絕大多數讀者可能還是無法真正理解霍金究竟在物理學領域做了什麼。

很多《時間簡史》的讀者在論壇上交流的時候,問的第一個問題大機率就是:

「你是從哪一章開始看不懂的?」然而神奇的是,即使看不懂,大多數人也還是硬著頭皮把書看完了。

即使不看,買一本放在書架上裝點門面,也能說明讀者是尊重科學的。

除了《時間簡史》,霍金還出版了《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我的簡史》、《十問:霍金沉思錄》等科普作品。

不過,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就在《時間簡史》風靡全球的時候,霍金的婚姻也亮起了紅燈。

兩個女人

同時照顧殘障的丈夫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對于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隨著霍金的病情越來越重,連最基本的吃飯穿衣都需要簡的幫忙。

霍金去哪兒,簡就要跟到哪兒,抱著他跑上跑下。長此以往,簡身心俱疲。

1977年,簡因為參加教會的合唱團,認識了管風琴演奏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

兩人漸生情愫,發展出了一段浪漫的柏拉圖友情。

霍金得知后,非常不開心,但又無可奈何,只能很勉強地接受了現實。

1985年,霍金拜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時,感染了嚴重肺炎,病倒在了瑞士。

當時,漸凍人癥已經摧殘霍金身體超過20年了,而這場肺炎對他的病情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很快,霍金被宣布病危,只能靠著呼吸機維持生命。

醫生看著痛苦萬分的霍金,建議拔掉氧氣管,讓霍金平靜的離開。

但簡堅決不同意,她認為,活著,就有希望。

醫生告訴她,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實施氣管切開手術了。

手術能不能成功暫且不說,即使成功了,霍金也無法再開口說話了。

簡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最終霍金活了下來。但正如醫生所說,他再也不能發聲了。

簡為霍金請了一位護工,名叫伊蓮. 梅森Elaine Mason。還準備了一個拼字板。

霍金可以用眼神選定區域、再確定顏色,最后挑挑眉毛表示確認,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拼成單詞。

用這套「眉目傳情」 的功法,拼出一個單詞需要幾分鐘,麻煩至極。

但顯然,接觸過不少病人的Elaine早就熟悉了拼字板的玩法,她與霍金順利地交流了起來。

此時的簡到顯得像個局外人。

不久后,美國加州軟件公司Words Plus為霍金訂制了一個可以用手指操作選字的處理系統Equalizer。

後來,霍金的忠實粉絲、工程師大衛·梅森(David Mason)改進了這套設備,

添加了語音合成器,還把設備安裝在了輪椅上。

霍金可以通過這台輪椅,每分鐘表達15個單詞了。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工程師大衛·梅森(David Mason)正是霍金的護工Elaine Mason的前夫。

此后,在微軟和蘋果的介入下,霍金的輪椅不斷地升級換代,加入了眼球追蹤技術、腦電波識別技術、多功能感應裝置、紅外傳感器裝置等黑科技,造價直逼百萬美金。

這台世界上幾乎獨一無二的輪椅不僅是霍金的代步工具,也成了霍金個人形象的一部分。

1988年的一天,霍金為他的新書想好了名字,就叫《時間簡史》。

簡興奮地捧著書的原稿,讀著:「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完全理論,它將會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才會明白上帝的想法。」

簡以為霍金終于相信了上帝的存在,但霍金卻打斷簡說:我要去趟美國,伊蓮會陪我,她會照顧好我的。

簡沉默了良久,霍金說:「對不起,我們在一起多少年了?」

簡回答:「最初他們說只有2年,但已經許多年了,我愛過你,我盡力了。」

不知不覺,兩人此時都已淚流滿面。

1990年,霍金與簡分居。1995年,他們正式失婚,從此一別兩寬,各自歡喜。

同一年,霍金娶了伊蓮為妻。2年后,簡嫁給了Jonathan Jones。

不過,霍金再婚后,生活并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美好。

伊蓮限制了他的自由,不允許他和子女見面。

子女懷疑,起居不便的霍金會受到伊蓮的暴力。

果不其然,自2000年起,就有媒體陸續報道,霍金遭受了伊蓮的家庭暴力。

霍金很害怕和伊蓮單獨待在一起,伊蓮甚至會當著護工的面,罵霍金是傻瓜、笨蛋。

2004年1月,英國劍橋郡警方此事啟動調查。

但霍金本人卻拒不配合,他表示:「媒體的報導純屬虛構,有人散播這樣不實的消息,令我感到失望。

我與我的妻子相愛,今天我還能活著,完全是因為她。

我要求媒體尊重我的私生活,讓我專注于從疾病中恢復健康。」

雖然霍金否認了家暴一說,但他的子女依然認為,他肯定是有難言之隱。

2007年,霍金和伊蓮失婚。

而由那本在簡的照料下寫就的風靡全球的《時間簡史》所帶來的可觀版稅,也成為霍金第二段婚姻的爭奪焦點。

與伊蓮失婚后,簡再次走進了霍金的生活。曾經相親相愛最終分道揚鑣的夫妻,如今變成了惺惺相惜握手言和的老友。

霍金與簡的家只有十分鐘的路程。

簡經常去看望霍金,討論孩子們,也聊些家庭瑣事。

簡說,他們在一起的日子,曾并肩努力,對抗困難,養育三個孩子。

他們雖然分開,卻從不曾失聯。

此后,簡一直以朋友和親人的身份陪伴著霍金,直到2018年霍金去世。

上帝無必要,宇宙自運行

有不少人都認為霍金和簡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簡堅信上帝的存在,

而作為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的霍金卻是科學決定論的擁護者。

他多次在著作和演講中強調:上帝無必要,宇宙自運行。

在《大設計》一書的結尾,霍金寫道:

「因為存在像萬有引力這樣的法則,所以宇宙能夠‘無中生有’,

自發生成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存在,我們為什麼存在,不必去祈求上帝點燃導火紙,來啟動宇宙的運行。」

書中還有一段話是:「上帝本來該是自然法則的一種化身,將其人格化是完全錯誤的。」

2010年,霍金在拉里.金現場采訪節目中(Larry King Now)也提及:

科學可以解釋為什麼宇宙不需要一個創世者。

2018年10月,霍金遺作《十問:霍金沉思錄》出版,

書中收錄了霍金對當前科學與社會所面臨的十大問題的思考。

其中第一個問題就是:「上帝存在嗎?」對于這個問題,霍金的回答是這樣的。

過去,由于人類的科技水平有限,無法解釋諸如閃電、風暴、日食、月食等自然現象,

而上帝作為一種超自然的存在完美地解開了人們心中的疑惑。

但如今,科學提供了更好、更一致、也更令人信服的答案。

那麼今天上帝還有什麼作用呢?

一般意義上的宗教,或者上帝學說,最有發言權的一個領域便是宇宙的起源了。

各種不同版本的創世神話都在回答大家急于知道答案的兩個問題:為何我們在此?我們從何而來?

事實上,從自然理論的角度來看,制造一個宇宙其實只需要三種成分:物質、能量、和空間。

而在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E=mc2)之后,我們知道能量和質量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那麼組成宇宙的,只剩下兩個成分了:一是能量、二是空間。

霍金認為,宇宙是自發地「從無到有」創生出來的。

為什麼能夠無中生有呢?因為世界可能還存在著一種叫做負能量或者暗能量的東西。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一個人如果想在平地上從無到有地建造一座小山,

那麼他就需要在旁邊的地上挖一個洞,然后用挖出來的土來堆他的小山…此時,洞即是山的副版本。

霍金堅信宇宙大爆炸也遵循著同樣的自然規律。

大爆炸產生大量正能量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的負能量。

正負兩相抵消,達到完美的平衡,這或許就是宇宙開端背后的原理。

那麼問題來了,大爆炸時產生的大量負能量去到了哪里呢?

霍金認為,負能量遍布整個太空,空間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負能量倉庫,足以確保一切加起來為零。

我個人理解,霍金這里的說法與中國古代哲學家提出的「陰陽觀」有相似之處。

陰陽學也是古人仰天俯地而總結出來的學問,正所謂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宇宙之和即為太極,太極分陰陽,沒有單獨存在的陰,也沒有單獨存在的陽。

如果宇宙疊加起來的總能量為0,那麼就不需要上帝來創造。

物理變化可以改變物質的形態,化學反應可以改變物質的結構,

即使是核反應也不能同時消除物質和能量,反應前后的質能總和是一致的。

大爆炸也不例外,大爆炸前后宇宙的能量、質量的總和是一致的。

上帝既然不能創造物質,也不能毀滅物質,那麼祂存在的意義就剩下觸發大爆炸這個按鈕了。

那麼我們需不需要一位上帝來按下這個按鈕呢?霍金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在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前,根本就沒有時間這個概念。

假設有一台時鐘可以承受無限、極端的引力,當時鐘越接近黑洞,它的時間就走得越慢,

直到進入黑洞中心,時鐘徹底停止了,因為黑洞中心是不存在時間的。

大爆炸開始的那一刻,宇宙實際上就是一個無限小的、無窮密集的黑洞。

大爆炸發生后,時間開始了。

既然之前沒有時間,上帝哪兒來的機會創造宇宙?

在霍金眼中,科學比神圣的造物主更令人信服。

霍金的預言

由于霍金的知名度,不少小報隔三差五就會以「霍金驚人預言」 為題發布報道。

雖然這些內容中有一大半,大眼一看就知道媒體胡編亂造的,但霍金生前也確實留下了不少啟示性的言論。

比如說,霍金遺作《十問:霍金沉思錄》中的第6~10章就表達了霍金對人類未來的看法,

包括時間旅行的可能性、太空殖民、人工智能的前景、基因編輯等等。

穿越時空

對于穿越時空,霍金持謹慎但樂觀的態度。

根據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原理,速度越快,時間流逝地就越慢。

假如你的速度達到了光速,你在別人眼中就仿佛完全靜止了。

而從你的角度來看,其他人都在飛速向前。

那麼,如果我們的速度超過了光速,時間是否真的會像科幻小說中一樣倒流呢?

不幸的是,人類需要無窮大的能量才能達到光速,更別提超過光速了。

不過根據M理論,宇宙共有十一個維度。

時間算1維,我們生活的空間有3維,除此之外還有7維。

我們能否用這些多余的維度,在時空中抄一條近路呢?對此,霍金持積極態度。

太空殖民

在《十問》的第七章中,霍金提到,環境變化、核災難、小行星碰撞、疾病、饑荒都是人類正在面臨的重大威脅,

在接下來的1000年里,地球很可能會最終陷入癱瘓。

從長遠來看,人類不應該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或者放在一顆行星上。

我們應該把太空殖民當做一個長期戰略。如果堅持留在地球,就有消失殆盡的風險。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智慧水平是否會在未來超越人類?」是近些年來討論度非常高的一個話題。

過去的 20 多年里,人工智能與統計學、控制科學、神經科學以及其他學科領域之間形成了很大程度的整合與交叉,

在諸如圖像分類、語音識別、問答系統、自動駕駛等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霍金認為,蚯蚓的大腦與人類的大腦之間并不存在質的差異,計算機同樣如此。

沒有任何物理定律可以排除,世界上存在比人腦中的粒子排列更高級的組織形式。

理論上,計算機可以模仿人類智慧,甚至做得更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完全可能的。

AI 的真正風險并不在于惡意,而在于能力。

極度聰明的 AI 會非常擅長于實現目標,而如果它們的目標與我們的不一致,我們就會遇上大麻煩。

打個簡單的比方,人類為了修建堤壩可能會摧毀螞蟻的巢穴,但這并不是因為我們與螞蟻有仇。

短期看來,AI確實會大大提高人類的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

但長遠來看,我們要考慮清楚,AI究竟是否可控。

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霍金認為不排除人工智能在將來成為人類文明史終結者的可能性。

但比起人工智能,更讓霍金擔憂的是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

霍金說,他非提倡基因工程,也不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但無論我們是否接受,人類基因編輯都會在觸手可及的未來發生,因為它的誘惑是不可抗拒的。

有一小批人將通過CRISPR基因剪刀等技術,變成超級人類,將其余人類甩到身后。

他們將違反基因工程法的規定,通過基因編輯提升記憶力、增強抗病能力、延長壽命。

這種超級人類一旦出現,未改進的人類就再也不是他們的對手了。

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此產生,原版人類會逐漸滅絕,或變得無足輕重。

一個自我設計的種族將崛起,加速自我改良。

以上基本上就是霍金在臨終前,對人類未來的展望了。

一個有意思的巧合是,霍金去世的日子3月14日,正好是愛因斯坦的生日。

所以有人說霍金是生為伽利略靈,死為愛因斯坦魂。

也許你不同霍金「上帝無必要」的傲慢觀點,覺得他太過夜郎自大,

但誰都無法否認,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霍金這樣的科學工作者。

劉慈欣曾經寫過一篇名為《朝聞道》的短篇小說。

故事大意是人類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名叫「愛因斯坦赤道」。

當人類即將啟動「愛因斯坦赤道」去探尋宇宙大統一模型時,一個叫做排險者的外星文明突然出現,阻止了我們。

排險者告訴人類科學家,「愛因斯坦赤道」產生的能量太大,可能會導致真空衰變,毀滅整個宇宙,

而他的任務就是監視全宇宙的智慧生命,排除這種危險。

人類科學家問排險者: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地球的?

排險者回答是,37萬年前。當時有10個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時間超過了預警的閾值,他們對宇宙表現出了充分的好奇。

人類科學家又問道:我記得你不是剛剛說過,只有當有能力產生創世能級能量過程的文明出現時,預警系統才會報警嗎?

排險者回答是: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時,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如果說37萬年前,那10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的話,

那麼之后你們整個人類文明所做的,不過是彎腰把寶石撿起來罷了。

小說的結局非常出人意料。由于知識密封準則,排險者無法告訴人類大統一模型的真相。

此時,人類科學家們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他們請求高等文明排險者把宇宙的終極奧秘告訴自己,為此他們愿意付出生命的代價。

排險者答應了,并在戈壁灘上建造了一個「真理祭壇」。

渴望獲得真理的科學家們排起了長龍,一步步走上了祭壇。

數學家們提問:我們想看到費爾瑪和哥德巴赫兩個猜想的最后證明。

排險者把信息投射在天空上,只有真理祭壇上的人能看到。

看完演算的數學家們心滿意足地化作一團等離子火球,騰空升起。

接著是古生物學家,他們想知道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

後來是,幾位物理學家,他們問的自然是宇宙大統一模型。

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們走上了祭壇,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換。

故事的最后出現了一個彩蛋。霍金坐著輪椅登上了祭壇,

用呆板的電子聲音問到:「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天空中沒有出現答案,排險者眼中掠過了一絲不易覺察的恐慌,

他對霍金說道:「博士,出口在您后面」

霍金一臉疑惑的問排險者,「你不知道?」

排險者搖搖頭喃喃地說道:「我怎麼會知道?」

宇宙為什麼存在?生命出現的目的是什麼?

這些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人類。

好奇心是人類的一種天性,而且是不可遏止的天性。

朝聞道,夕死足矣。正是好奇心促使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巨匠推動著人類文明的前進。

就像霍金一樣,即使肉體被禁錮在了輪椅之上,也可以用精神帶領人類在宇宙中遨游。

精選推薦
深度解析
海賊王1083海外情報:明哥將登場,他是否會加入十字工會?
2023/05/09
深度解析
海賊王:「十字公會」早在第0話就公布了,伏筆竟然埋了14年!
2023/05/09
二次元頭條
海賊王1083話:「十字公會」早在第0話就公布了,伏筆埋了14年
2023/05/09
二次元頭條
海賊王:孔雀是鶴的孫女,云雀是赤犬的女兒,克比有福了!
2023/05/09
二次元頭條
海賊王:莫利亞的經歷令人淚目,青雉百分百是SWORD的成員!
2023/05/09
同人恶搞
海賊王:烏索普對戰范奧卡,危急關頭竟然吃下了惡魔果實!
2023/05/09
天文科普
貝茨球、巴格達電池、超重元素115,盤點跟外星人扯上關系的物體
2023/05/09
天文科普
太陽系被神秘「氣泡」包裹著,直徑達1000光年,這氣泡究竟是啥?
2023/05/09
天文科普
極度燒腦系列:光速限制的世界中,什麼才是真正的現實?
2023/05/09
天文科普
銀河系的四大未解之謎,徹底解開任何一個,意味著人類真的進步了
2023/05/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