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星是宇宙中各種恒星死亡后的尸體,宇宙形成了138億年,死亡的恒星不計其數,因此各個星系內普遍充斥著大量的致密星,但像XMMU J173203.3-344518這樣的,確實不一般。
XMMU J173203.3-344518發現于2007年,位于一個名叫HESS J1731-347的超新星遺跡中。根據此前的研究,天文學家認為它和我們的距離大約是10000光年。
去年,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對這顆致密星進行了新的觀測和研究,發現此前的數據有所不同。這在天文學上是很常見的事,隨著人類天文觀測能力和推算手段的不斷發展,天體的數據就會發生變化。
根據最新的數據,它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有大約8150光年。
要知道,很多天體的數據都是基于距離進行推算的,這一顆致密星也不例外,這意味著它的大小和質量也需要重新計算。研究人員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它的半徑大約是23公里,質量是太陽的77%。
這個密度確實很驚人,不然為什麼叫致密星呢?即便如此,天文學家對這個數據還是感到震驚。既然它死亡時形成了超新星,那就意味著它的殘骸至少是一顆中子星。但根據現有的理論,最小的中子星質量也應該和太陽不相上下,此前人類發現的最小的中子星質量也是太陽的1.17倍,符合理論。而這顆致密星的質量竟然比太陽小得多,莫非它不是中子星?
可是,這麼小的質量,也不可能是黑洞啊。如果是比中子星更輕的白矮星,就不應該形成超新星啊!怪,怪!
天文學家認為,這或許是一種傳說中的致密星——奇異星。中子星之所以被稱為中子星,就是因為內部壓力過于巨大,將電子壓進質子中,形成了幾乎完全由中子組成的天體。天文學家認為,如果壓力更大一些,或許中子也會被壓碎,那就會形成一種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天體,這種粒子就是夸克。
夸克是一種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構成的。宇宙中一共有六種不同的夸克,物理學家稱之為夸克的六種「味」,分別是上(u)、下(d)、奇(s)、粲(c)、底(b)及頂(t)。其中構成奇異星的,就是奇夸克。
奇異星仍然是一種尚未確認發現的詭異天體,它是否真實存在、形成的過程仍然不明確。天文學家認為,或許是在死亡恒星的核心坍縮的開始階段,就可能出現一種極為特殊的情況,以至于奇夸克大量出現,在坍縮過程中釋放更多的能量,甩出更多的物質,而殘留下來的奇夸克就形成了奇異星,因此質量也就比普通中子星小一些了。
研究人員對XMMU J173203.3-344518的質量、半徑、年齡以及表面溫度等數據進行重新計算,發現都與奇異星的形成模型相匹配,或許人類真的在歷史上首次發現這種詭異的天體。
當然,或許隨著人類天文學的發展,它的數據還有可能再次修正。到那個時候,沒準新的數據又暗示它只是一顆普通的致密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