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唯一的嗎?對于這個問題,相信沒有人可以給出準確的答案。普通人如此,科學家也是如此。
雖然無人可以給出宇宙是否唯一的準確答案,但是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猜想卻是層出不窮,每一位宇宙學家都有自己對宇宙的認知,不同的科學家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宇宙是否唯一,大部分科學家的認知都是基于相對論探討的,通過目前已知的天文觀測,發現的宇宙現象,推測出了宇宙的起源: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
宇宙起源于138億年前的大爆炸,于是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唯一的,可是弦理論的提出卻讓我們看到了平行宇宙的可能性。
何為弦理論?傳統的宇宙觀點,認為宇宙空間是由「點」狀粒子所組成,這是目前廣為接受的物理模型,能夠解釋相當多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而弦理論則認為宇宙是由我們所看不到的細小的弦和多維組成的。
弦理論還是物理學上一個尚未被證實的理論,一旦它的真實性被證實,那麼空間概念將會被顛覆,那個時候的宇宙空間將不再是單一性的,而是多維的,平行宇宙有可能也是存在的。
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證明平行宇宙的存在,但是在我們日常的研究探索中,卻發現了四大無法解釋的現象,有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就是平行宇宙存在的一些證據。
一、神奇的夢中世界
相信每一個人都做過夢,夢中的世界是那麼的逼真,很多時候讓我們無法分清現實和夢境。 我國古時候有名的「莊周夢蝶」故事,就是描述了莊周對于夢境真實性的疑惑。
那麼夢境是真實的嗎?可能很多人認為,夢是大腦皮層的一種意識活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以夢的形式體現出來,讓我們再次感受一次。
大部分的夢的確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可是有一些夢真實性太強了,而且跟我們的現實生活,工作等沒有一點關系,例如:你在現實中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人,而在夢境中,你則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宇航員。
夢境是如此的神奇,讓科學家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科學家通過研究量子力學的研究認為,有的夢境或許并不是大腦意識的虛構,而是意識打破了三維空間的束縛,穿越到了更高的維度,進入了平行時空,看到的,體驗到的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的自己。
二、無法解釋的海市蜃樓現象
海市蜃樓相信大家都知道,有的還見過,科學家普遍認為海市蜃樓現象就是一種光的折射現象,折射出的景象也是附近的城市。
的確,大部分的海市蜃樓折射出的場景就是附近的城市,可是有一些海市蜃樓折射出的場景卻是古時候的景象,像是歷史的回收,現實中根本找不到對應的原物。
對于這種神奇的海市蜃樓現象,有科學家給出了平行宇宙的解釋,認為那是我們的宇宙跟平行宇宙發生了時空交錯,折射出了平行宇宙的城市場景。
三、神奇的靈感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個人要成功需要99%的努力加上1%的靈感,可能在很多人看來,99%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可事實上,真相起關鍵作用的則是那1%的靈感。
在人類數百年的科學發展中,科學家的數量是非常多的,可是真正能夠稱得上偉大的只有那麼幾位,在物理界,偉大科學家家的名號只有牛頓和愛因斯坦。
為什麼那麼多的科學家都非常努力,卻只有牛頓和愛因斯坦被冠以偉大的名號?原因很簡單,牛頓提出了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提出了偉大的相對論。
萬有引力定律和相對論都是先前沒有的基礎物理理論,從無到有,提出并完善,并且有了相關的公式,能夠做到這些的只有牛頓和愛因斯坦。
牛頓和愛因斯坦能夠有如此偉大的成就,除了99%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突如其來的那道靈感。
事實上,靈感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會偶爾出現,當一件事情陷入僵局的時候,有一天,你的大腦突然像是開了竅,很多無法完成的事情,在一瞬間都有了答案。
這種靈感來得快,去得也快,你把握住了,就能取得成功,成為人生贏家,那麼這道靈感究竟是怎麼來的?有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是平行宇宙的能量無意之中進入了我們的宇宙,你在無意中,在短時間內激活了超強的思維,連通了宇宙數據庫。
四、宇宙中的碰撞冷斑
如果宇宙是多元的,平行宇宙真的存在,那麼宇宙之間發生碰撞是難免的,而平行宇宙之間的碰撞,必然會留下一些痕跡。
科學家通過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現了一些可疑的痕跡,有一個巨大的冷斑藏身其中。這個冷斑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真實,沒有暗物質也沒有負物質,正能量和反能量同樣也沒有,完全是一片空白。
如此不可思議的冷斑是如何產生的?有科學家推測,它們有可能就是平行宇宙跟我們的宇宙發生了碰撞,從而導致宇宙丟失了一部分物質和能量,成為了一片真空。
除了冷斑之外,宇宙究竟還存在著宇宙空洞,這些空洞小的有數十光年大小,大的則可以達到數千光年以上,目前科學家發現的最大一個空洞,直徑更是達到了3.3億光年,非常的不可思議。
宇宙空洞內基本上也是什麼也沒有,它們就像是在宇宙這個薄膜上,挖出了一個個窟窿。宇宙空洞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同樣沒有答案,它們是否也跟平行宇宙的碰撞有關?
平行宇宙是否存在還需要科學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如果它們真的存在,對于人類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我們能夠跟平行宇宙產生一些聯系,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將會產生快速的發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