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認為,我們的太陽誕生于50億年前,在太陽誕生之前,上一代恒星已經死亡,太陽就是在上一代恒星的殘骸中誕生的,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太陽中存在大量的重元素,這些重元素可能就是上一代恒星死亡以后留下的,大質量的恒星死亡以后留下了很多星云,這些星云受到了某種沖擊,星云內部開始出現了一個高密度的區域,在引力的作用下,大量的星云開始向中心靠攏,因為角動量守恒,星云在收縮的時候,旋轉的速度不斷的加快,之后就慢慢形成了一個盤型結構,在它的中心,物質也隨著塌縮聚集越來越多,最終變成了一個超大密度的球體,這就是太陽最初的樣子,太陽誕生以后,吸收了周圍大量的物質,所以太陽的質量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9.86。
剩下的其他行星和物質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0.14,從占比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太陽的質量是很大的,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得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是有引力的,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大,在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是最大的,強大的引力能夠將八大行星全部吸引過來,八大行星為了不被太陽吞噬,于是它們選擇了自轉和公轉,自轉和公轉能夠產生離心力,離心力和引力相互抵消,所以八大行星能夠穩定的圍繞太陽公轉,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當中,只有地球這顆行星誕生了生命,生命的出現給地球這顆行星增添了很多色彩,尤其是人類出現以后,解開了地球上很多的奧秘。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在宇宙中天體的數量很多,除了恒星、行星之外,宇宙中還存在彗星、小行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等等,我們的太陽系就是宇宙中的一個小星系,在太陽系的外面還有銀河系,在銀河系的外面還有本星系群,在本星系群的外面還有室女座超星系團,在室女座超星系團的外面還有更大的星系,目前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直徑達到了930億光年,這個范圍并不是宇宙的全部范圍,宇宙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一般來說,恒星的質量和體積要比行星大很多。 太陽的直徑是木星的9倍多,質量是木星的1047倍,體積是木星的1000多倍。
相比于地球來說,太陽的體積和質量就更大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地球半徑大約是6371公里,而太陽的半徑是695700公里,計算得出太陽的半徑大約是地球半徑的109倍,而體積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都覺得太陽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大,不過在宇宙中,太陽的體積和質量并不是最大的,而且在恒星當中,太陽也不屬于大質量的恒星,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在距離地球9500光年外,有一顆非常大的恒星,這顆恒星就是盾牌座UY,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盾牌座UY的半徑大約是太陽半徑的1708倍,體積是太陽的50億倍,是地球的1. 5億億倍。
如果把這顆恒星放在太陽的位置,那麼距離盾牌座UY最近的天體就不會是水星,而是土星,它龐大的身軀會吞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的軌道,不過這顆恒星雖然體積很大,但是它的密度卻非常不穩定,科學家經過對盾牌座UY的觀測發現,這顆恒星的表面溫度比較低,只有3000度左右,亮度是太陽亮度的34萬倍,它的視星等只有11-13左右,所以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它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盾牌座UY的壽命只有5000萬年左右,當它壽命終結之后,會發生大爆炸。成為一顆超新星,發出劇烈的伽馬射線暴,之后可能會變得一顆黑洞,一般來說,質量小的恒星死亡以后會變成一顆白矮星,中等質量的恒星死亡以后會變成一顆中子星,超大質量的恒星死亡以后會變成一顆黑洞。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盾牌座UY的體積和質量這麼大,而它的壽命只有5000萬年?我們的太陽體積和質量在恒星當中都屬于小質量的恒星,但是太陽的壽命有100億年左右,為什麼太陽的壽命這麼長?科學家研究得出,質量越小的恒星,它自身的引力也就越小,其內部產生的高溫高壓也是比較低的,這會導致恒星核心部分的氫核聚變反應減弱,由于溫度比較低,物質聚變的速度非常慢,所以質量小的恒星能夠燃燒幾十億年,但是質量大的恒星,它內部的溫度非常高,星體活動非常活躍,其內部核聚變區域非常大,聚變的速度也很快。
比如說一顆恒星的體積大約是100萬公里,那麼恒星內部80萬公里都在進行核聚變,如果一顆恒星的體積是200萬公里,那麼恒星內部160萬公里的區域都在進行核聚變,如果一顆恒星的體積是1000萬公里,那麼恒星內部900萬公里的區域都在進行核聚變,這就相當于大火爐和小火爐,小火爐的空間有限,所以它燃燒的范圍也是有限的,而大火爐空間大,所以它能夠燃燒更多的能源,這就是為什麼體積大的恒星壽命就短,向盾牌座UY這麼大的恒星,就算是以光速飛行一圈也需要7個小時左右,對于人類來說,盾牌座UY實在是太大了,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提出一個疑問,盾牌座UY是宇宙中最大的恒星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盾牌座UY是人類在宇宙中發現的最大的恒星,不過後來科學家發現了比盾牌座UY還大的恒星,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大的恒星是斯蒂芬森2-18,斯蒂芬森2-18是一顆紅特超巨星,距離我們大約有2萬光年,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這顆星球的半徑大約是15萬公里,相當于太陽半徑的2158倍,體積相當于太陽的100億倍,它的亮度大約是太陽亮度的44萬倍,不過它的表面溫度只有3200度,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冷的紅超巨星,科學家研究發現,斯蒂芬森2-18現在正在損失自己的質量。每年大約會損失0.00135個太陽的質量,相當于750年就會損失一顆太陽質量。
如果按照這個質量損失率來看,斯蒂芬森2-18隨時會進入演化的下一個階段,科學家認為,斯蒂芬森2-18死亡以后會變成一顆黑洞,黑洞是宇宙中引力最強大的天體,任何進入黑洞視界范圍內部的物質,都會被黑洞吞噬,連光都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早在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就利用公式計算出了黑洞,不過當時連他自己也不相信黑洞存在宇宙中,後來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給了黑洞一個精確的解釋,他認為大質量的物質集中在一個點時,就會使周圍產生視界,一旦進入這個視界,物體就會被吸進去,最終科學家把這種神秘天體稱為是黑洞,在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第一次拍到了黑洞的照片,這也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目前科學家正在積極的研究黑洞的奧秘,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說不定我們能夠解開黑洞的奧秘,不過現在斯蒂芬森2-18還是一顆巨大的恒星,如果把斯蒂芬森2-18放在太陽的位置,那麼距離太陽最近的天體就是海王星,從數據上我們就能夠看出,斯蒂芬森2-18實在是太大了,不過斯蒂芬森2-18可能也并不是宇宙中最大的恒星,由于人類的科技有限,現在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直徑大約是930億光年,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說不定我們能夠發現比斯蒂芬森2-18更大的恒星。 如果說我們的地球有斯蒂芬森2-18這麼大,那麼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的?首先我們的房子應該會很便宜,因為這麼大的面積,能夠蓋很多房子。到時候地球的表面面積會達到2826億億平方公里,按照目前人類的數量來計算。
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分到40億平方公里的地方,一個人的地方比地球的總面積都大,相當于一個人擁有8個地球,不過大家不要高興的太早,如果地球的體積有這麼大,那麼對于人類生活來說,會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目前人類出行方式基本上都是依靠汽車、火車、飛機,從地球最南端到達地球最北端坐飛機幾天就過去了,現在人類的飛機飛行速度大約是每小時900公里,以這樣的速度,我們需要1200年左右才能夠將斯蒂芬森2-18飛一圈,就算是以光速飛行,也需要大約8. 7個小時左右,這就意味著人類坐上飛機去斯蒂芬森2-18另一端,這輩子都沒有下不了飛機。
除了飛機之外,我們的信息也沒有辦法快速的傳輸到另一個地方,因為信息傳輸也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夠過去,巨大的面積會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無法來往,可能我們都不知道另一邊存在多少個國家,多少個人,連接電話都很費勁,電話撥通之后,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夠被對方接收到,這麼長的時間,誰愿意一直等在電話旁邊呢?其實就算是地球有斯蒂芬森2-18這麼大的面積。那麼人類也一定會聚集在一起,畢竟人類是群居生物,如果分散的話,人類根本沒有辦法生活,地球這麼大的面積,仍然有很多地方都是無人區,海洋就更不用說了,人類對海洋的認知還沒有太陽系的認知多。
所以就算是地球變得很大,人類活動的區域也是有限的,不過對于人類來說,距離還不是最大的問題,重力才是最大的問題,根據研究得出,天體都是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引力能夠保證星球的物質不會分離,而且也會讓星球本身具有向內坍縮的趨勢,所以在星球的內部必須有強大的力量和自身的引力抗衡,否則就會發生引力坍塌,對于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來說,抵擋引力的力量就是電磁力,當地球的體積越來越大時,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這時候電磁力也需要變得越來越大,才能夠抵擋引力,如果沒有足夠的電磁力抵擋引力,那麼地球就會向中心坍塌,這會使得地球內部的溫度越來越高。當溫度和壓強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如果地球的體積變得和斯蒂芬森2-18一樣大,那麼人類只能夠趴在地球上,根本站不起來,因為重力太大了,人類根本無法承受這麼巨大的重力,所以對于人類來說,地球的體積和質量變大,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不過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斯蒂芬森2-18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大的恒星,并不是人類發現的最大的天體,現在人類發現的最大天體是TON618黑洞,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TON618黑洞誕生于135億年前,相當于在宇宙大爆炸3億年后,這顆黑洞就已經形成了,科學家推測,這顆黑洞可能是宇宙中第一個出現的黑洞,TON618黑洞一開始誕生的時候并沒有這麼大。 在TON618黑洞移動的過程中,它不斷的吞噬周圍的物質,使得它的質量和體積變得越來越大。
而且黑洞還能夠融合,當兩個黑洞碰撞時,就會發生融合,從而變成一顆更大的黑洞,由于TON618黑洞質量非常大,所以在它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非常明亮的吸積盤,這個吸積盤的直徑大約是1光年左右,吸積盤的亮度是銀河系總亮度的上千倍以上,這使得科學家能夠觀測到它,而且科學家看到的TON618黑洞是104億年前的樣子,現在這顆黑洞有多大?科學家也不知道,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這顆黑洞是它104年的樣子,這是因為光速傳播是有限的,比如說比鄰星距離我們有4.2光年,光需要4.2年才能夠飛到地球被我們看到,所以我們看到的比鄰星其實是它過去的樣子。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類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未來或許我們能夠在宇宙中發現更大的天體和恒星,小編希望人類能夠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早日找到宇宙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