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到底是什麼東西?估計大家都有點懵逼,不過時不時地就能聽到一些新聞,比如某地某人發現了千年太歲,重達幾十千克,估價達到數千萬!傳聞在2016年,香港珩隆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就曾拍賣過一件太歲,其估價達7180萬,由于是私底下成交,買家未曾透露價格,據猜測成交價過億!
太歲俗稱「肉靈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肉芝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太歲的名字就來自于此。
從其描述形容,太歲顏色和形態都不定,有很多種造型,而顏色則各異,白色、黑色、金黃色、半透明以及漆黑等都有,并且定義它「可食用、可入藥」。還有功效的描述,「本經上品,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古籍中對太歲的描述大多是「太歲非常稀有,是百藥中的上品,太歲性平,苦,無毒,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肝等價值。」
太歲的實體形狀究竟如何?
據發現太歲的地方來看,水中、地下以及巖縫中都有存在,從外觀來看像是一團肉,但沒有嘴巴也沒有排泄器官,應該是一種植物,但它也沒沒有葉綠體,而且有時還在深深的地下,所以這種東西究竟是什麼?
古人搞不清楚狀況,從地下挖出來,而且看起來還是一種生物,因此以為這是太歲神被挖出來了,并且不會因為夏天氣溫高而腐爛,也不會因為冬天氣溫低變得僵硬,而且只要有足夠的水分,空氣中也能生長,割一刀「傷口」還能自動愈合,所以越發覺得神奇。
而且來源不一樣的太歲性質還有一些差別,比如來自山間的太歲纖維質比較多,比較接近于靈芝,估計肉靈芝的名字就來自于此;長在土里的更接近與肉膠質,就是有些類似于硅膠的材質,彈性和肉質紋理很逼真,這個事情還鬧出不少笑話,我們后續扒一扒。
DNA確定太歲的屬性
2005年時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施蘇華教授收到了2004年時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民張永平在推土時發現的一個太歲的切片樣本,利用當時最先進的遺傳系統分類技術對其驗明正身,這玩意兒到底是什麼來頭!
本來施蘇華教授覺得這東西應該不復雜,但結果遠比他想象得要困難,組成太歲的物質不止一種,它「含蛋白質與核酸,實屬生物」,但內部又沒有細胞結構。經微生物分離培養和觀察,發現其表層有多種「黏菌,夾雜著酵母菌、霉菌、藻類以及細菌」等。
研究人員認為該不明生物體內部為不定形的原生質,含有真菌孢子和細菌顆粒,有定向流動趨勢。因為黏菌的典型形態特征正是無定型細胞結構的原生質團,就像變形蟲那樣可以改變原生質團的形態去探測、攝取食物,因此專家們認為這個所謂的「太歲」 是一種「特大型黏菌復合體」,有專家推測可能是地球早期生命的形式,可能是一切動物的祖先。
發網菌便是一類黏菌
再驗DNA,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2020年5月1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表了針對「太歲」的最新研究,研究人員對國內不同地區的7個太歲樣本進行了重點分析,結果發現樣本中的DNA明顯低于環境土壤,蛋白質含量也極低,鑒定出的主要微生物為常見的真菌與細菌等菌群,因此確定前一次鑒定中出現的細菌來自于環境污染。
而化學成分則分析出纖維狀的太歲為聚乙烯醇,膠狀太歲則屬于聚丙烯酸與聚乙烯醇的混合物,這就讓人有點暈菜了,怎麼太歲就變成了高分子材料?難道是現代人的惡作劇?這點實在讓人懷疑,畢竟也沒有那麼無聊的人會把這些東西藏到深山甚至地底下,等待著大家去挖出來吧!
但進一步的碳14鑒定發現這些太歲并非現代人制造的產品而是普遍成型于4萬年前!啥意思?就是表示這些太歲4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而且這些不是所謂的生命,而是非生命起源的「古老有機物」。
這不禁讓人有些毛骨悚然,4萬年前的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件?會大規模形成太歲這種東西?
太歲真的具有這些功效嗎?
其實從中山大學的第二次鑒定的結果來看,太歲就是一種有機物,據百科詞條的解釋來看,醫用級別的聚乙烯醇對人體無毒,無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尤其在醫療中的如其水性凝膠在眼科、傷口敷料和人工關節方面的有廣泛應用,但工業級別的卻是有毒,各位可是要注意了。
但傳聞說的泡了太歲的水喝了不頭疼,吃了太歲具有強身健體、耳聰目明、延年益壽等功效就只能是安慰劑效應了,各位看看就好。
說完1818黃金眼的「石太歲」報道,西安也有一個太歲的報道,那個節目一播出,很多老司機就發現了這個太歲就是一個「成人用品」,那位女記者太年輕,不認識也屬正常,但總歸是一次烏龍事件,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