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宇宙中的物質在大爆炸之后就是均勻分布在各個空間當中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宇宙的膨脹速度和天體星系之間的大小關系不平衡,導致其對物質的引力作用也不一樣,所以宇宙空間中的留白處也多了。
但是總的來說,宇宙空間的物質與星系分布還是相對均衡的,不會出現特別大的偏差。
但是,科學家們卻在北天室女座星系的東北方向上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空洞」。這個空洞的直徑大約有2.5億光年,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有7億光年。
就在這個比銀河系的10萬光年大2500多倍的位置,其內的恒星少的可憐,成為一個巨大的空白區,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牧夫座空洞」。
作為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的空洞之一,牧夫座空洞中的星系少得實在太過可憐,差不多要到平均1000萬光年的程度,才有可能找到1個星系。
我們可以這麼來比較:銀河系的直徑只有牧夫座的1/2500左右,從體積上來說的話,牧夫座可以裝下數千萬個銀河系。在這個「小小的」銀河系當中,光是恒星囊括了1000-4000億顆,但是在這個龐大的牧夫座當中,自其1981年被發現以來到1997年的十多年里,科學家在這里發現的星系數量才不過60個。這樣的差距相當大,因此,有時候牧夫座也被稱為「超級空洞」。
根據科學家們對其它空間的星系分布規律的情況來計算的話,牧夫座中至少也該有2000個星系才合理,現實的情況卻是相當稀少,并且彼此之間的距離相當遙遠, 平均下來差不多達1000萬光年。為什麼牧夫座會這麼空曠呢?
因為星系實在太過稀少,所以有觀點認為牧夫座空洞中原有的物質可能在其形成早期,就已經被周圍其它引力較大的物質帶走了,到后來宇宙膨脹,星系之間超光速遠離,牧夫座空洞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從一些稀疏的星系分布中,有人認為牧夫座的超級大空洞可能是由多個小空洞組合起來共同形成的。也有人認為牧夫座并不空,里面充滿了暗物質和暗能量。
科學家們從研究宇宙大爆炸后宇宙熱量分布的微波背景輻射分布圖中,發現了一些(深)藍色的區域,它們正是能量匱乏、物質分布極其稀疏的宇宙的「空洞」。
宇宙中的「空洞」并不少,牧夫座也只是是其中之一。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宇宙空洞遠比牧夫座的大小來得更加恐怖,其直徑可以達到18億光年,簡直就是個無敵的巨無霸,被稱為「超級空洞」。
這些空洞并不是說就是完全的真空存在,只是從總的宇宙物質分布量上面來說,這里的物質相較于其它區域要少20%及以上,密度超級低。當宇宙中出現空洞,沒有發現星系的地方,也自然就沒有恒星、行星和其它物質。因為沒有什麼天體可以脫離星系單獨存在。
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宇宙的空洞理解為「空無一物」的黑暗區域,包括牧夫座空洞。
或許會有人認為不就是星系之間的空隙太大的了嗎?哪來的那麼多空洞之說?
從科學家對于宇宙空洞的研究來看,大約有10000個星系從宇宙消失,它們原來所在的這片區域也因為物質的「神隱」而失去能量,漸漸降溫成為宇宙的低溫區,也極具是上面所說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中的藍色部分,顏色越深,溫度越低,這里就幾乎沒有物質。
但是就這種情況而言,科學家也搞不清楚這些恒星是去哪里了,或者說星系為甚會遠離這一片區域。有人提出,如果將這歸咎于暗物質那麼就可以解釋空洞的形成可能就和暗物質的活動有關。
那麼除了暗物質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有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宇宙高級文明的擴張。 這又該怎麼理解呢?
對于宇宙文明的猜測和探究,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對除人類以外的高級文明的觀點保留。畢竟宇宙目前對人類來說算是沒有邊界可言,是不是會存在我們不知道的文明并不能完全確定。
根據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來劃分,宇宙中文明應該有三個大的階段:行星能源利用、恒星系能源利用和(銀河系)母星系能源利用。
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宇宙中的空洞會不會可以利用宇宙其他星系能量的高級文明所造成的?
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些高文明將星系的能源取走、儲存、利用、消耗,只留下一片什麼都沒有的空洞,當這附近的星系能源全部被吸收殆盡,高級文明對星系能源的索取范圍還會不斷增加,空洞也會越來越大。
這樣的猜測并不是完全不合理,只是有些夸張,一個恒星系的能源利用就已經夠浮夸了,得有多高級的文明才會消耗數千萬計的星系能源?照這個消耗量,宇宙中的星系能源又夠這些文明消耗多久?
顯然的,并沒有太多的人贊同這樣的觀點。
還有天文文學家認為,這些宇宙空間中的低溫區域正是宇宙循環的證據。只是宇宙循環理論也尚在猜測證實階段,究竟哪一個觀點才更具有參考性,還得等待更多的天文觀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