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從第一位古人類看向浩瀚的天空開始,人類文明就踏上了追尋宇宙奧義的道路。
在這條曲折且又漫長的認知道路上,誕生了無數的天文學大家,也延伸出了不少研學事件,尤其是宗教的制裁和迫害,差點使天文學走向了毀滅。
事實上,最初人類對于宇宙天體的認知是十分局限,且極為不科學的,因為大多數古文明都認為,人類所生存的地球是一個平面體,而非一個球體。
比如在古印度文明中,印度人就提出地球是一個被大象托著的圓盤,這意味著,天體之所以會發生運動,其實質是大象在運動,這才讓我們感覺到了地球本身的變化。
至于為什麼非得是大象,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和物體,這主要源于印度對象神的崇拜。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古印度最早的天體認知和宗教是存在關聯性的。
除此之外,另一個古文明埃及則認為,地球是一個被水圈包圍的扁盤,就好似今日人們常見的裝飾品「雪花球」一樣。
這種認知在現代人聽來,確實有著幾分「離譜」的味道,但在古埃及人的認知中,它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
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地球是存在降雨的,這意味著,地球的外圍勢必有水的存在,否則哪來的雨水?其次,埃及所處的地區十分平坦,這讓埃及人認為地球就是一個龐大的平原。
最后,埃及人善于用圓盤來進行繪畫記事,所以在對地球的形態進行闡述時,他們就將這一帶有民族化與藝術化因素加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地球認知。
與之相似的,還有古巴比倫人對地球的描述:「一個海水包圍的方形棋盤」,這其實也是融合了民族文化和氣象的標準表述。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提出我國古代所講的「天圓地方」,認為古中國也是地平說的堅定擁護文明。
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圓地方」這個詞表達的并不是地平概念,而是陰陽家的哲學理念,即天與圓象征著運動,地與方象征著靜止,其中闡述的是「動靜相補,陰陽平衡」的思維。
而且,春秋末年的著名儒學大家曾子,也曾就此說道:「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
這句話用白話文解釋,就是指:如果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那地面四方的角就難以完全遮掩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古中國對天體的研究是極為簡潔的,具體就是區分為模型概念、哲學概念,以及一個氣象觀測。
只是隨著后世的發展,哲學概念的討論相對落后,而模型概念與氣象觀測則相對先進,比如古人所說的「夜觀天象」,又或是「七星連珠」,這就是「氣象觀測」與「模型概念」的具體體現。
不過,在世界另一端的古希臘,卻與我們正好相反,他們對天體的研究,最突出的就是哲學概念。
在公元前六世紀時,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通過嚴密的天體計算后,首次提出了「地圓說」,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地方實際上是一個球體,這也是「地球概念」的由來。
不過,畢達哥拉斯并沒有通過實際通俗的例子來說服世人,他的這一認知主要停留在學術討論階段,直到亞里士多德的出現,這才讓該理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相較于畢達哥拉斯而言,亞里士多德算是一位后生,卻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后起之秀,他師從柏拉圖,在哲學領域有著極深的造詣。
因此,在了解了畢達哥拉斯的學術認知后,他就展開了大量的思考,并總結出了三個能驗證「地圓說」的具體辦法。
第一是「越往北走,北極星就越高」,第二是「越往南走,北極星就越低」,第三是「身處南方,能夠看到北方無法看到的星星」。
這三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我們生活的大地是存在弧度的,否則同一平面上怎麼可能會出現巨大的高度差,甚至還出現了球體的「遮蔽」效果?
但值得一提的是,亞里士多德的這些定義雖然在今天看來十分合理,但在當時卻有些不靠譜。
首先是北極星的高度問題,要知道,人類肉眼很難準確感知細微的高度差,何況在古希臘時期,北極星的高度變化更是肉眼無法估測的。
所以,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直到麥哲倫進行了環球航行之后,才得到了實質性的證明,畢竟全球的距離,足以體現出北極星的高度差。
不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論并不止「地圓說」,他還基于哲學的角度,提出了荒唐的「地心說」。
地心說,顧名思義,就是指地球才是宇宙中心,并且是靜止不動的。顯然,這一理論在今天看來,是十分離譜的,直到後來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又進一步改寫為「日心說」。
日心說提出于地心說的千年之后,當時哥白尼經過細致的觀察后,發現連同地球在內的星體,其實都是處于運動狀態中,眾星似乎都圍繞著太陽旋轉。
這意味著,地心說或許并不科學,實際的中心點應是太陽,但宗教已就地心說的基礎,創造了無數的神化言論,所以哥白尼的日心說,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宗教的統治地位。
因此,西方宗教對該理論進行了殘酷的打壓,比如該理論的支持者布魯諾,就被教會燒死在刑柱上,相當慘烈。
好在之后的伽利略,在使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后,這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進行了證明,證實太陽或許才是星體的中心。
當然,基于設備和理論的落后,哥白尼的日心說也存在一些錯誤,比如他認為星體的環繞運動是呈圓形,但這與實際運動并不相符。
之后的開普勒就這一定義,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嚴密觀測,最終發現星體的環繞運動,實際上是一個橢圓形軌跡,這才讓日心說正式趨于成熟,并被后人所接受。
不過,這些大多是觀測而來的結果,至于星體為什麼會進行這種環繞式的旋轉,當時的人們并沒有具體的定論。
直到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證明萬事萬物都存在引力,星體之所以會呈現環繞運動,其原因在于太陽對眾星的引力使然,而這也形成了今日的人類天體認知。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天體的探索歷程是極為艱難且漫長的,人類能走到今日是十分不易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言,人類的認知是在不斷進步的,這預示著,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天體認知還會出現新的突破。
屆時,突破后的人們在看待我們今日的認知,或許也會如哥白尼看待亞里士多德一般,是存在弊端且十分不科學的,這聽起來或許有些玄幻,卻也是人類進程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