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人類走向滅亡,數萬年之后還有什麼東西能證明人類存在過嗎?
建筑會在時間的力量下會被撫平為風沙,人類的骸骨會在地表下化為土壤的肥料,假如此時有高級文明要制作宇宙文明名錄,人類難道真的只能被遺忘嗎?
事實當然不會如此,在距離地球235.4億公里遠的地方,旅行者一號探測器攜帶著人類的信息正在前往更遠的星辰大海,它是人類有史以來飛行時間和距離都最長的探測器,至今仍然會定時向地球傳遞相關信息。
旅行者一號的一生是傳奇的,它曾為人類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數據和影像資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張照片則是它向太陽系的最后一次回眸,這張照片與科研無關,與地球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有關。
早在天文望遠鏡還沒有誕生之前,古人就發現夜空中常會有五顆行星規律的在群星之間穿行,并把它們稱為行星,這五顆行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水金火木土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只知道包括地球在內的六大行星。
天文望遠鏡誕生后,人類發現了邊緣的天王星,它距離太陽很遠,所以反射的太陽光也很弱,用肉眼不可能觀測到它,隨后天文學家又通過天王星的軌道異常,發現了最外圍的海王星。
步入航天時代后,人類得以用探測器對內太陽系的行星進行近距離觀察,然而那些靠外圍的四大行星距離地球較遠,在技術原因下當時人們依然對它們知之甚少。
上世紀70年代,一次偶然的事件,把絕佳的機會擺在了人類面前,天文學家發,不久之后木星和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將同處一個大區域內并持續一段時間。
探測器利用行星之間的引力效應可以耗費較少的燃料在一次任務內近距離觀察四顆行星錯過這次機會就要等到22世紀了,于是NASA在1977年先后發射了旅行者二號和旅行者一號,旅行者一號在孕育初期本來屬于「水手計劃」,不過近處的行星沒有什麼有價值的任務了,于是就被轉移到了緊急的旅行者計劃里,讓它去探索更遠的行星。
雖然旅行者一號晚于旅行者二號的發射時間,但它升空后的初速度更快,不久后就超越了旅行者二號,旅行者一號按照計劃依次觀察著行星,它首次帶人們近距離看到了木星的大紅斑,還看到了木星背陽面閃耀的極光。
在對木星系統進行了詳細觀測后,旅行者一號利用木星的引力飛向土星,人類得以首次仔細觀察到了神秘的土星環。
土星系統的另一個重中之重是土衛六,它被濃厚的大氣層覆蓋,星球上極有可能存在生命。旅行者一號同樣也對它進行了觀測,不過這并不在原本的計劃中,致使旅行者一號偏離了預定軌道,此時的旅行者一號已經超過了太陽系逃逸速度,將不可避免的沖向宇宙深處。
1990年,旅行者一號升空13年以后,NASA對它下達了最后一道指令:回望太陽系并拍攝它任務生涯中的最后一張照片,即這張著名的「暗淡藍點」。
通過資料來看,這時的旅行者一號和地球相距60億公里左右。這樣的距離對人類來說遙不可及,但在宇宙的尺度下卻遠沒達到光年的萬分之一,在我們眼中巨大的地球,此時變成了一個毫不起眼的點,在整個照片中只占了0.12個像素點。
我們一直都知道宇宙很大,人類很渺小,但卻從未如此直觀的感受過。 在漆黑的背景下,地球顯得如此脆弱和易碎。沒有藍色的海洋和白色的云層,沒有任何可以辨識的特征,只是一個小小的光點。
人類就依附在這樣一個星球上,這是我們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
旅行者一號的旅程還在繼續,不過不久后它將與人類徹底失聯嗎,旅行者一號的電力源自同位素溫差發電機供電系統,里面裝配了三塊钚-238放射性同位素電池,钚-238的半衰期是87年左右,它能使旅行者一號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能夠和人類保持聯系。
雖然半衰期長,但總有一天能源會耗盡,現在旅行者一號還能間隔的保持聯系已經遠遠超過了科學家的預期。
當前的旅行者一號已經關閉了大部分設備,它也沒有辦法再為地球拍一張遠景照,如今的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出235公里之外,在這樣的距離下回望時,我們已經徹底看不到地球了。
縱使旅行者一號最終會消失在茫茫的宇宙,它攜帶的金屬唱片依然清晰的記錄著人類文明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太陽系的位置以及人類的各種語言的問候語和人類基本特征。
或許終有一天旅行者一號會在某個不知名的星系被攔截,外星文明得以了解到宇宙中還有一個渺小又偉大的智慧生物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