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回憶了一下往昔青蔥歲月,除了熙攘的操場、透光的教室、與同桌書脊相靠的一摞課本、記憶猶新的幾十個同學學號與姓名。
以及,一些課間的驚悚時刻。
不是有那種時候嗎?三四同學坐在一起聽另一個同學講鬼故事。
但現在想想,怪懷念的。
所以今天小編想給大家講的就是——
溫馨提示:下文有高能,手機被甩出去不能怪小編。
開篇的畫面中,一群坐在秋千上的小孩子,看著一個帶著面具正敲著小手鼓的男人;他身邊立著一個台子,和一些山上人們隨手立的告示牌有些相似。
只見這個男人,一邊扶著台子一邊吆喝道: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暗芝居要開始咯」。
于是每則故事就像老式電影一樣,在這個「幕布」上放映著。
《暗芝居》,是一部共十季的原創恐怖泡面番。
是的,泡面番。因為算上ED,它一集也才5分鐘不到。
但本番就精彩在,短短5分鐘它竟然可以講好一個驚悚故事。
十季之中,《暗芝居》第一季的口碑最佳。
它一共13集,其中小編認為「最反轉」和「最驚悚」的故事,分別是《矛盾》和《疼附體》這兩篇。
第一個故事《矛盾》,講的是一個女孩半夜接到電話的故事。
《暗芝居》第一季,《矛盾》
在這天夜里1點左右,睡眠中的女孩接到了一個電話——好友給她打來的。
好友在電話里害怕地對她說,自己的男朋友不太正常。
原來,好友和其男友去了一家傳說中鬧鬼的醫院去試試膽子。但從大門進入,好友總覺得有人在盯著他們,于是好友想要離開。
《暗芝居》第一季,《矛盾》
可男友卻不以為意,甚至不聽女友的呼喊,往里越走越深,還砸爛一間房子上的鎖往里去;好友不放心男友,便跟著進去,卻發現男友變得十分奇怪。
再回到電話,好友在電話里問能不能住到女孩家里去,還說了一些神神叨叨的話;與此同時,女孩家的門被人敲響。
——好友的男朋友此時正在門外。
《暗芝居》第二季
他將這個故事又講述了一遍,但是里面的主人公卻完全對調了,奇怪的人變成了女孩的好友。
聯想到在電話里異常的好友,女孩決定去給好友的男朋友開門。
打開門的一瞬間,大家可以猜猜女孩怎麼樣了呢?
以及誰才是真正被「鬼上身」的人呢?如果是你,會相信電話中的好友,還是站在門口的朋友呢?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暗芝居》第一季,《矛盾》
第二個故事《疼附體》,是一群小學生上學路上發生的故事。
上學時,當地下起了毛毛細雨,有三個學生在一間房子里躲雨。
一個黃衣服的孩子說起這附近曾有人「疼附體」(類似于鬼上身、鬼壓床等,此時誰都不能看被附身者的眼睛),在那之后,他再也沒見過這個朋友,說著說著便以上學為借口走了。
《暗芝居》第一季,《疼附體》
其中一個孩子翔太拿著望遠鏡本來什麼也沒看到,但聽黃衣服孩子說完后,再次拿起望遠鏡,就看到遠處有一個蒙著眼睛的和尚,以及一個被擋住了的「跳舞」的人;
他的朋友太一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便一把搶過了望遠鏡;翔太雖然沒看見什麼,但是太一卻仿佛看到了什麼東西。
之后便丟下望遠鏡,姿勢怪異地走了。
《暗芝居》第八季
第二天,翔太去太一家歸還被落下的望遠鏡,太一的父親卻說翔太要轉學,以后不能再跟翔太一起玩了,順便把望遠鏡托付給翔太保管。
翔太從縫隙中看了一眼太一家里,發現和昨天一樣,有很多蒙眼的人圍著一個「跳舞」的人。
走出翔太家不遠,翔太還是覺得太一家有些不對勁,于是拿著望遠鏡望向太一家。
第一眼,他先看見了太一的爸爸向他著急又驚恐地喊著什麼;
第二眼,他看見了什麼呢?
《暗芝居》也算得上是日本一部比較經典的恐怖番,它由東京電視台制作,播放時間選在夏季深夜,屬實很會做人。
當初它也曾被B站買下版權,成為站內最熱的恐怖番;最后又因為太恐怖而下架。
如制作團隊所愿,許多觀眾看了這部番都直呼渾身「冷汗涔涔、贅肉一顫」,但它的恐怖又和伊藤潤二不太一樣,反而和一些民間藝術更為相似。
因而值得一提的是,《暗芝居》在時長有限、畫面有限、台詞有限的前提下,還能讓人脊背發涼, 不僅得益于它的蒙太奇剪輯,還取決于采用的「紙芝居」這一日本近代畫劇形式。
紙芝居,一種邊看畫畫幻燈片邊講故事的表演形式,工具是一個梳妝台般可以關合的小柜子,目標群體是孩子。
紙芝居在昭和時代前期,電視機未普及的時候風行于日本;形式和京津地區的「拉洋片」有不少相通之處。
當下這個時代,數碼技術先進,動畫技術不斷革新,是人們追求「現代化」的具象表現之一。
但一部分恐怖題材的作品,開頭卻常用「很久很久以前」「幾十年以前」這種具有年代感和歷史感的時間狀語,作為氛圍的鋪墊啟動,觀眾也往往是從這里開始寒毛直豎。
這可以看做是恐怖氛圍塑造中一個較為重要的特征,如《死寂》《午夜兇鈴》《咒怨》《厲鬼將映》《安娜貝爾》《女高怪談》等一眾歐美日韓泰等經典恐怖片,基本都有一個隱藏的前情提要。
這個「前情」,換句話說,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在氛圍上,「過去」一詞相比起未來,本來就更多給人心理上以泛黃的、陳舊的、光線更暗的感覺。
人們害怕過去遺留下來的未知隱患,一如害怕未來不可預測的未知意外。
而「紙芝居」常用的一個關鍵工具就是畫紙,結合幻燈片式的播放,這一形式在表現上就會有不夠生動、人物形象僵硬的問題。
本圖片點開高能,膽子小的童鞋請謹慎點開
這在普通故事表演上不可忽視的缺陷,卻是恐怖片題材最大的優勢。
——昏暗又靜寂的過去,模糊又僵硬的表演形式,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這豈非大大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加重了故事的恐怖氣息。
故事風格較為陰暗恐怖的「紙芝居」,大概就是「暗芝居」這個名字的由來。
可以作為佐證的是,《暗芝居》從第三季開始,故事畫風就越發轉變成「治愈、明亮、清晰」那一掛,天衣無縫的恐怖視覺氛圍基本上消失一半。
小編當初被安利《暗芝居》時,被朋友按頭看了第一季的片段。
無厘頭式的驚悚和陰森,幾乎是讓恐怖片愛好者的小編瞬間產生了興趣。
《暗芝居》第一季可以說很好地秉承了日本的恐怖題材作品一貫令人細思極恐的原因——「無解」的故事。
但綜合觀之,我們常接觸的恐怖片講究的還是一個 「因果循環」。即便當初的受害者化成冤魂來報仇,那也是對特定主體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最重要的是其怨氣可以化解。
但日本恐怖片卻不然,雖然也是由人性陰暗面引發的慘劇, 但是那些冤魂一般是無差別攻擊,即便自己的仇人及其全家老小都滅絕,那也要繼續荼毒人。
例如《咒怨》里的伽椰子,管它跟自己有仇沒仇,靠近者一律死亡;《午夜兇鈴》同理。
它一般是「無解」的,避無可避。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案發地,但你怎麼知道你新買的房子有沒有問題呢?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加班的社畜真的好慘
這也是日本恐怖片被更多奉為經典的原因,也是《暗芝居》第一季的口碑遠超其余九季的原因。
《暗芝居》其余幾季的口碑下滑,其實可以從它一個叫「光之居」的外號窺見一二。
這個外號乍一聽像是什麼奧特曼聯名,但真實原因是源于《暗芝居》畫風太丑而被「丑拒」的往事。
上圖:《暗芝居》第十季
下圖:《暗芝居》第一季
彼時有不少觀眾因為《暗芝居》的畫風太夸張吊詭而放棄這部日番。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動畫從第三季開始,畫風越來越「美」,色彩從高飽和變成低飽和,甚至氛圍都開始溫馨了起來......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上圖:《暗芝居》第一季
下圖:《暗芝居》第九季
但小編卻不贊成這種變化,「丑」應該是一種恐怖片的客觀需要。
如果說喜劇是將社會以荒誕滑稽的「丑陋」表演形式攤開于觀眾面前,寓莊于諧;
那麼恐怖片大概是將社會完成時態的「丑惡」結局呈現在大眾面前,以警示教化。
這大概就是一部分觀眾所追求的社會批判性和教育意義,「丑」也「丑」得恰當而且經典。
「慘拜式」,日本一種詛咒儀式,手臂動作由下自上;
與「參拜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手臂動作由上自下。
事實上恐怖題材盡管和「美」沒太大關系,但它也有它的藝術之處:
一個優秀的恐怖片(番)能圓觀眾一個恐怖的噩夢,釋放觀眾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慮;在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同時,又充當了一副安慰劑。
「正因為恐怖片具有其他片種無法替代的消遣功能,大批觀眾才對它趨之若鶩。」
就算你再不想承認,但它的確能讓人安全地獲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