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新番中,終于出現了人類x機器這一永恒的主題。
日本著名導演押井守的偉大作品《攻殼機動隊》中,就對人類與機器做了哲學、人性與社會現象上深度的拷問。
《攻殼》上承《銀翼殺手》,下啟《黑客帝國》,就此建造了一個人類與機器之間紛繁糾葛的未來世界。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部番劇,也是圍繞著人類與機器人少女展開的故事。
只不過它比《攻殼》更「粉紅」一點,主角們是一群外表和性格都各有千秋的少女。
它的名字就是——《少女前線》。
看多了霓虹的少女戰斗番,大多數觀眾已經對少女持機甲變身戰斗這件事,產生了頗有厭倦的情緒。
無論是《少女與戰車》,還是壽屋一系列的賣膠番。
少女與厚重的戰斗機甲這一搭配,的確喜聞樂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種各樣摻雜著注水劇情的同類型番劇的出現——
真正玩出了新意的少女戰斗番,的確是卻少之又少。
新上線的這部《少女前線》,迎合了市面上大眾對于少女持槍戰斗、保家衛國的喜聞樂見心理。
同時,也給少女們加成了「傀儡人」這一設定。
「傀儡人」意味著被操控,在某種程度上,她們的外表與人類無異,卻是殘酷戰爭的犧牲品。
故事背景發生在未來。
2045年,世界各方面資源匱乏,一系列人類日常生活的運轉瀕臨坍塌。
為了爭奪食物與住所,人類爆發了第三次世界戰爭,地球文明瀕臨毀滅。
為了促使更多勞動力為社會生產,人類研發出了為人類服務的「人形」機器人。
盡管外表與普通人類少女別無二樣,她們卻擁有著人類所不具備的超強耐受力和戰斗力。
有創造和奴役,自然就有反叛。
一家名叫「鐵血工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制造廠里的人形少女突然奮起反抗人類,并形成了龐大的、有訓練的隊伍。
為了阻止鐵血方面的攻擊,民營軍事承包商「格里芬」的戰術機器人們,組成了實力強勁的「AR小隊」,借此與鐵血之間展開了搏斗。
而在戰斗的過程中,AR小隊的機器人形少女們也逐漸發現了戰爭更深層次的黑暗與殘酷。
熟悉的人類壓迫機器,機器奮起反抗。
這樣的題材早在由大友克洋編劇、手冢治蟲導演的《大都會2001》中就進行了一場淋漓盡致的革命型剖析。
如今作為一部帶著少女title、又要拿槍打仗的番劇來說,《少女前線》的優點,在于它很好的塑造了AR少女團,跟指揮官主角簡緹婭之間的情誼。
在很多往屆指揮官看來,人形少女們只是戰斗場上的機器,如果掛掉直接回收掉就可以了。
而在新任指揮官簡緹婭,則是一個真正關心這群被當做戰斗機器的少女們的喜怒哀樂的人。
她真心的與在戰場上的每一個少女交流,了解她們的長處與短板,甚至還為她們部署了真正能夠降低她們的傷害、發揮她們實力的策略。
因此,簡緹婭也在AR第一次旗開得勝之時,收到了來自少女們給她的巧克力作為回報。
女主智商在線且決策冷靜,這本身就是番劇一大圈粉的閃光點。
關于戰斗場面,《少女前線》的經費明顯不足。
由于槍戰方面鏡頭的大量流失,番劇更多選擇將刻畫的焦點,聚集在了機器少女下線時、復雜又悲壯的情緒渲染上。
這是一群一出生就要為了戰斗而生的女孩。
他們沒有人類的大腦,有的少女甚至是外表相同的戰爭工具產物。
盡管只是一群copy出來的戰斗工具,但她們也同樣擁有著被關愛、被詢問、以及被尊重的權力。
現實科技的矛盾與機器之間的感情相碰撞,是《少女前線》著重展現給觀眾們的一大中心點。
殘酷的現實雖遲但到,前面說到的簡緹婭與少女們的情誼,也在第二話末尾直接「被刀」——
新一輪的鐵血戰士們,將AR少女隊伍中的主力成員消滅。
這讓簡緹婭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觸動。
同時簡緹婭與格里芬高層領導之間,對于少女機器們生死的觀點上的爭執,也一觸即發。
「無論怎麼像人卻都不是人」的少女戰士,在領便當的時候,面容卻與一個痛苦的人類別無二樣。
戰爭永遠是殘酷和不被接受的,如果沒有人類的貪欲與壓迫,這些女孩本不該被冰冷的機器制造出來,再手持冰冷的機器去前線戰斗。
機器人打機器人,這本身就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
而她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人類對資源的掠奪。
這樣的設定,不僅是一種對人類的諷刺,也是一種高科技時代對于仿生人代替人類「作惡」的悲劇。
作為原著是一部游戲的游戲改動畫,《少女前線》對于世界觀的情感塑造很是細膩。
畫面中,番劇也還原了少女戰斗中一系列機槍以及盔甲的走位。
步槍、機關槍、狙擊槍,訓練有素的AR少女戰士們各有所長,雖為人形機器,卻有著她們獨有的長處。
盡管一部分游戲玩家表示「能夠動畫化就已經很滿足了」。
但看到《少女前線》在有限的經費內、依舊做出了可觀的劇情——
這一點還是叫許多游戲粉著實感到欣慰。
送少女上前線戰斗這個題材雖然多少有點殘酷了,但也正賴以《少女前線》中每一個人形少女戰士迥異的外表與性格,為這部打打殺殺的番劇增添了很多亮色。
有思想深度,有人物塑造,有世界觀立意,這部《少女前線》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