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宇宙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據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目前可以觀測到的宇宙直徑約930億光年,而宇宙不可觀測或觀測不到的范圍則大得多。
1981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發表了論文《宇宙邊界條件》,在該論文里,霍金提出了假設,認為宇宙可能沒有邊界,沒有起源或終結,由此可見,我們無法觀測到的宇宙,很有可能是無限大的。
宇宙如此寬廣,那麼宇宙中的文明,一定是無法估量的,既然如此,那麼地球存在的46億年內,為什麼沒有外星文明前來拜訪。
這就要談談離我們最近的宇宙空洞——直徑2.5億光年的牧夫座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沒有大地沒有河流,也沒有人類和動物,整個世界就是一篇虛無,而且寂靜無聲,你的身體漂浮在一片不知名的空間里,周圍什麼都沒有,除了黑暗,就是黑暗。
這種無盡黑暗的感覺,在牧夫座星系上才能真實的感受到。
在直徑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里,有很多地方都像牧夫座一樣,它們的區域中,沒有恒星和行星,也沒有暗物質和能量,只有永久的虛無,這種時空區域被稱為宇宙空洞。
許多人對「光年」這個單位缺乏清晰的認識,對2.5億光年就更沒有概念了。要知道,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只有2光年的直徑,即使是更加寬廣的銀河系,直徑也才18萬光年。
很多天文愛好者對牧夫座展開了深入探討,畢竟在廣袤的銀河系里,牧夫座面積巨大卻什麼都沒有,實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于是,在大家的腦洞之下,一條又一條假設層出不窮。
科幻愛好者認為牧夫座的空洞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外星人打仗造成的,換句話說,他們認為牧夫座是外星文明的「戰場」。文學愛好者將牧夫座當成宇宙的「斑禿」,認為這是天生形成的。
科學家為了探清牧夫座空洞的真相,通過科技手段采集了牧夫座的輻射情況。
他們發現,牧夫座空洞之所以一片黑暗,主要是因為內部的溫度要低于一般的宇宙環境,因此,在微波背景輻射圖上呈現出大量的藍色冷斑點。
基于這個發現,科學家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見解,其中一方認為,牧夫座空洞是由許多小型空洞合并而成,就像一滴滴水匯成大海一樣。
另一方從宇宙中的暗物質出發,認為牧夫座空洞只是看起來很空,但實際上并不是「一無所有」,只不過暗物質填充其中,遮蓋了它實際的樣子。
無論科學家如何爭論,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牧夫座空洞里,直徑2.5億光年的無邊黑暗,會讓所有進入其中的文明喪失方向感。
假如有一天,人類的飛船飛進了牧夫座空洞,周圍的一片黑暗會令飛船瞬間迷失方向感,就像一只蒼蠅,飛進了廣闊的太平洋一樣。
可想而知,即使宇宙中真的有外星文明,那麼他們穿越牧夫座空洞來到地球,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由于牧夫座空洞一片黑暗,溫度極低,其中沒有恒星的存在,因此,整個牧夫座看起來就像一片永無止境的黑暗深淵。
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恒星,那麼對生命體和生物文明而言,將會是巨大的打擊。假如太陽滅亡,那麼太陽系內將沒有光熱,地球陷入無休止的黑暗,沒有日照,植物也會瀕臨滅亡。
屆時,整個太陽系會迎來巨大的危機,人類文明也有可能消失殆盡。由此可見,恒星對于文明的重要性。
牧夫座空洞里并沒有散發光熱的恒星,因此,其中大機率是沒有生命體存在的。
對我們人類而言,地球還有46億年的壽命,而太陽還有50億年的壽命。也就是說,如果想要讓我們的人類文明延續下去,46億年內就要發展出太陽系內自由移動的工具;50億年內,就要搬離太陽系,尋找下一個可供棲息的星球。
根據最新的宇宙學模型來看,我們可以觀測到的「重子物質」,也就是普通物質,只占宇宙質量的5%,而暗物質則占25%,剩下的70%全部都由暗能量占據,因此,不可觀測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才是宇宙的主要成分。
針對這個結果,宇宙學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們認為牧夫座很可能在宇宙大爆炸的時候就有了出現的跡象,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動和發展,牧夫座空洞也就變得越來越大,最終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按照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我們的宇宙起源,來自于一次量子漲落產生的爆炸,在這起爆炸發生之前,量子場內的擾動,決定了爆炸后的剩余空間,這些空間隨著大爆炸之后的發展,不斷膨脹,于是就成了宇宙空洞。
一些科幻迷們對宇宙空洞充滿了好奇,在他們的看來,我們現在就處在一處宇宙空洞之中,只是因為空間巨大,我們無法察覺到而已。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外部的宇宙文明無法發現地球的具體位置,導致我們和外星文明失之交臂。